解读节气,读懂中国。沪上高校专家用日语分享二十四节气的传统由来,普及节气知识及其背后的中华文化。
秋分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9月22日前后,同春分一样,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与此同时,秋分这一天恰好平分了从立秋至霜降的90天,有将秋季平均分开之意,成语“平分秋色”也由此而来。秋分时节,凉风阵阵袭来,不仅我们能感觉到秋高气爽,植物也能感知这份秋意。宋代文人苏轼就曾在赠予好友刘
夜间的气温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气随之变冷,于是就凝结成了露水,附落在叶子和花朵上,这便是白露,大约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月22日之间。这个时期早晚气温骤降,但白天仍能感到余热。唐代诗人白居易就趁着早秋晨昏的凉意写下了《凉夜有怀》这首诗。白露好似秋天的小确幸,在晨光中闪耀,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在中国,每个
处暑指的是“暑气至此终结”,汉语里“处”有“终结”之意。以阳历8月23日前后为始,此后气温逐渐下探,迎来“天高马肥好个秋”。自古还有“七月八月看巧云”的说法,随着季节变换,就连云朵也千变万化,让赏云成为处暑的乐趣之一。唐代诗人刘禹锡便在诗中连连感叹“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描绘了仙鹤直冲云霄
“立秋”节气是秋季起始的标志,也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时间通常在每年8月7日前后。“立”是开始之意,而“秋”则意为禾谷成熟,时至立秋也就意味着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于成熟。由于立秋节气往往还处在“三伏天”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但是降雨和湿度开始趋于减少和下降,气候逐步向少雨和干燥过渡。宋
大暑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正如它的名字所示,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也是荷花开得最盛的时候。农历大暑所处的6月还被称为"荷月"或"莲花月"。宋朝诗人杨万里为荷花美景留下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名句。在中国,古人把大暑分为以五天为一候的三候特征,即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
小暑为夏季节气,位列立夏、小满、芒种、夏至之后,以阳历7月7日前后为始,取"暑气犹小、尚未极热"之意。进入小暑后,气温逐日升高,是荷花绽放的美好时节。所以,中国自古便有小暑赏荷的习俗。宋代诗人杨万里把对荷花的喜爱全都写进了名作《小池》里。小暑节气,暖风习习、荷花亭亭玉立的同时,幼鹰开始学习飞翔。所以
夏至,通常在每年6月21日前后,也是一年中日照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另外,由于夏至时节的气温高、湿度大,空气对流旺盛,极易形成雷阵雨。而这种雨通常还伴有范围小,短时雨量大的特点。唐代诗人刘禹锡就曾把夏至时节这种“特殊天气”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诗中这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第九个节气 芒种的传统和由来芒种是夏天的第三个节气,大约在农历6月5日左右,每年会稍许有些不同。人们在这时播种结穗的谷物,如水稻、小麦等有“芒”之谷物,因此,称其为“芒种”,这也是一年中农活最忙的时候,所以,农民们将“芒”谐音作“忙”,称其为“忙种”。此外,“梅子金黄杏子肥”,这句由南宋诗人范成大所
第八个节气 小满小满以阳历5月21日前后为始。此时,南方进入雨季,常言道“小满小满,江河渐满”,这里的“满”意指雨水丰富;北方则迎来麦子成熟的季节,当地人把“满”理解为谷物充足。宋代诗人欧阳修把这丰收美景定格到了田园诗里。末句“桑叶正肥蚕食饱”,展现蚕宝宝大口吃桑叶吐丝作茧的可爱镜头。于是,钟情动物
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七个节气:立夏“立夏”代表着春天的结束,夏天的开始,因此又称“春尽日”。同时,立夏也标示着万物开始进入生长旺季的时期。立夏时节气温明显升高,并伴有较强的雷雨天气、充足的光照和雨水以及适宜的温度,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因此,自古就有“万物繁茂,始于立夏”的说法。唐代诗人高骈曾写下
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聊聊谷雨的传统习俗和由来。“谷雨”的由来,是春天的雨水滋润了谷物,一般在清明节气后的第15天,阳历的4月21日左右开始。谷雨时节,天气越来越暖和,降水也随之增多,花开万千,树木繁茂,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对于经营农业的人来说,在这个时期播种,非常有利于谷物农作物的生
本期介绍二十四节气里的第五个节气:清明。清明以阳历4月4日或5日为始,由于“物至此时,皆清净而明洁”,古书《岁时百问》中将其命名为“清明”。在民间,清明是祭祖时节,人们大多归乡扫墓或外出踏青。而1250多年前的清明,独自出游的诗人杜牧却经历了瓢泼大雨,在诗作《清明》中,徒留不少寂寥的心境。杜牧眼中的
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四个节气春分,“春分”的“分”本意为“一分为二”。与此同时,春分这天太阳正好运行于赤道之上,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在我国古代“春分”也有“日夜分”之称。春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进入了真正的春天,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连续的阴雨天气,在雨水的冲刷下,杏花、樱花纷纷从枝头落下,
惊蛰是阴历一月后半到二月前半期的时候,“惊”指“惊醒”、“蛰”则指“虫类藏在土中”。所以,“惊蛰”的意思就是春雷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常常作为春天的季语所使用。唐朝诗人韦应物也认为惊蛰是春天逐渐来临的表现,并创作了《观田家》这首汉诗。虽然比惊蛰早两个节气的“立春”才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但让昆虫苏
阳历2月19日前后,气温回升、雨水渐增,就到了雨水节气。此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一派早春景象。菜花、杏花、李花次第盛开,农户们开始选种、培土、施肥为春耕做准备。此情此景被唐代诗人韩愈称为“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诗中提到的小雨、绿草、杨柳都是早春的自然现象。而中国古代的《逸周书》,则将雨水的特点归纳为“三候
亲,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分享给微信的小伙伴们!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