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曾注意到,在购买机票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航司,会有各自的相应税费要求。如果消费者因为一些原因没有按时出行,虽然机票无法退钱,但根据各自的退税政策,部分航司还是可以退税的。不过最近,却有消费者向我们反映,他按照流程,向知名订票平台申请明确可退的128元机票税费退款,为此,居然花了八十多天的时间,打了50多通电话,才勉强拿到。维权为何如此艰难?
消费者朱先生向我们反映,他此前通过某订票平台购买了一张8月1日亚航的国际机票,后来因为个人原因未能乘机,但根据他的经验,国际机票因个人原因没能按时出行的,票钱肯定是不能退,但是可以申请退回买票时连带的相关税费。于是,他当天就通过订票平台提出了申请。他说:“我常坐亚航,之前也退过税。这张机票税费是128元,一般都能全额退,就算代理扣手续费,也至少能退94元左右。”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平台的在线客服弹窗回复,说是只能退10元。朱先生追问:“这10元是你们跟航空公司核实的结果,还是你们自己估算的?”客服工作人员回答,是跟出票部门核实过的。
对这一结论,朱先生表示不能接受,他又和平台争论了10天,客服终于松口表示可以退93元,然而朱先生等钱到手一看,居然还是10元。朱先生要求平台出示航空公司的退税凭证,哪怕一张截图也行,但对方表示“这是内部信息,无法提供”。
朱先生较起了真,继续跟平台拉锯,最终到10月10日才又拿到了83元,加上上次的10元,总共退了93元。但朱先生在查询订票平台的细则时发现,他们声明,在退票和退税上,是不会收取手续费的。既然如此,为什么退到手的是93元,而不是全额的128元呢?
记者为此向平台进行了核实,平台在调查后声称,这是代理商的锅,确实应该全额退税。
某平台工作人员调查承认:确实是代理商没有退完整。亚航实际退还的是16.91美元,约合人民币120多元,平台本应全额退给用户,不应收取任何手续费。最终,平台补足了差价,并表示会对涉事代理商进行降级和处罚。
朱先生花了85天的时间,打了50多通电话,在新闻媒体介入的情况下,才最终分三次拿到了他本应得的128块钱退款,消费者的维权难可见一斑。而记者在网络上进行了搜索,类似的情况绝非个案:同样都是亚航,有的人是应退260,结果订票平台表示,只能退22元。还有的甚至表示在拿到了亚航的全额退税证明后,依旧被平台告知,无法退税。而像朱先生,在另一家订票平台上 想购买同一个航班机票的时候依旧发现,页面上赫然写着,不可退票不可退税。
朱先生询问客服:“客服说一分钱都退不了。我就问他,这个规则是你们公司定的,还是航空公司定的?他回答是航空公司定的。我让他出示航空公司的相关凭证,他却说,他们虽然有这个信息,但因为是“内部信息”,无法提供给我。”
其实早在2015年,上海市消保委就因网络机票退改签暗藏猫腻,票务代理商在航司规定之上层层加码,侵害消费者权益,而公开约谈九大平台。时至今日,虽然各平台信誓旦旦宣称退改签执行的是航司同标准,不额外收取任何费用,但在实际当中,额外加码的现象从未绝迹。
律师万雯斐指出,根据规定,平台有责任在售票时清晰展示退改签规则;在消费者办理退改时,则必须忠实执行航空公司的政策,不得加码。
问题的核心无非三个字:不透明。既然平台没有额外收费,那么大可以将航司退款的凭据直接出示给消费者,就是平台最好的自证。虽然说,消费者不会每个都像朱先生那样,为了几十块一百块钱花时间花精力与平台较真,但是在资讯越来越透明的当下,消费者也越来越不容易忽悠。俗话说得好:消费者会用脚投票。我们想提醒各家平台,为了蝇头小利而在客户心里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下一次,用户还会选择继续用你吗?
编辑: | 张予洋 |
视频编辑: | 陶余鑫 |
摄像: | 丁家伟蒋文越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