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引发强烈观感不适,丽江荒野之国近期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10月13日,园区正式发布致歉声明,称已对部分争议作品进行拆除,回应公众关切。
这场争议呈现出极具戏剧性的分裂图景:一方是短视频里的惊悚片场。阴雨天的低色温镜头下,8米长的“人体蜈蚣”躯干嵌着密集的小腿造型,“三面女孩”的青铜脸泛着青灰寒光,有孩子见了当场哭闹;另一方却是旅行平台上的宝藏打卡地,它以高分稳居丽江景区好评榜第二,排名甚至超过丽江古城,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同一批作品,为何有人看见童话,有人看见噩梦?
争议的核心矛盾,藏在创作初衷与公众感知的错位里。公共景区的艺术表达,从来不止美不美的问题,更关乎适配与否透明与否。正如游客所言:艺术存在理解门槛,但旅游消费需要明明白白。对于年接待量超3万的亲子景区而言,尊重儿童审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既要为废铁造童话的小众创意留足空间,更要通过提前告知、场景解说、分区设置等方式保障大众知情权。就像“三面女孩”如果配上纳西族星空文化的图文牌,“人体蜈蚣”如果提前说明“泡泡装置”的互动属性,或许就能在先锋表达与大众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
拆除争议作品只是应急之举,真正的解决方案,藏在对“公共性”的深刻理解里:艺术可以天马行空,但亲子景区的艺术,应当让孩子能看懂善意,让家长能放下顾虑。
编辑: | 贺晓冬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