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的多场平行分会在四川泸州举办。各界代表围绕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石窟寺佛寺建筑及遗址保护利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长征精神传承弘扬、现当代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文物数字化保护等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
在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分会上,多名专家学者结合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整体性保护利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保护传承等案例,探讨当前我国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产证精神传承弘扬分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革命文物展示运用 促进红色文旅发展”这一热点议题展开对话。
当前文物保护实践,正经历从传统应急向系统性保护的转变,2011年《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正式提出“预防性保护”概念,在新时代文物保护理念引导下,“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方向日益明晰,推动文物建筑从静态保存走向动态活化成为行业共识。近年来,以数字勘查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气象。在四川广元千佛崖,保护勘查团队通过数字测绘、迭代勘查、动态监测,对摩崖造像的残损发展与病害致因,展开深入研究,得出了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设施应满足挡雨、遮光、控风的控制性指标要求。在坚持保护第一、最小干预和合理利用原则指导下,科技赋能让石窟寺石刻类文物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得到更长久的延续。
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季表示,当今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怎样把一些深奥的历史知识、考古知识、 文物保护知识 ,变成大家耳熟能详能理解且在生活中能分享的活态文化还任重而道远。
本次大会前期共收到论文摘要111篇,收录论文摘要88篇,集中展示文物保护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其中探索工业遗产真实性维护与创新性活化协同路径的《杨浦滨江怡和纱厂旧址保护利用工程》《上海苏州河沿线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模式研究》等一批优秀论文被录入首届文物保护利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会后将结集出版。
会议期间,主办方还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市同步开展“文博·文旅·产业协同——行走在中国白酒申遗之路”等多项配套活动,立体化展现文物保护利用的丰硕成果。
编辑: | 彭晔 |
责编: | 冷炜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