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首位大陆籍AI博士,七家科技公司创始人,更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实践者——女儿同时被三所藤校录取(哈佛、MIT、普林斯顿),儿子拿下戛纳电影节最佳学生纪录片奖。这位集多重光环于一身的潘鹏凯博士,如今带着最新研发的AI升学智能体Apply 7,致力于为无数家庭的升学之路带来全新可能。
点击观看直播全回放👉海外路路通 | AI时代的留学博弈与机制

01 从痛点出发:一位父亲的创业初心
谈起创业初衷,潘博士的分享格外真实。这一切都源于他亲身经历的育儿痛点。
当年子女申请大学时,每个孩子都要花费400至500个小时搜集资料,这在学业紧张的高二、高三是非常奢侈的。
更深层的触动来自他对当下教育环境的观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面临的不是选择匮乏,而是选择过多带来的迷茫。“每个人的手机就是个电视台,拿起来就能直播分享。”潘博士形象地比喻海量信息让决策变得异常艰难。

从选专业、选学校到规划未来职业,每个选择都关乎孩子的成长轨迹,却缺乏能够帮助个体精准决策的工具。正是这个现实痛点,催生了Apply 7的诞生。
02 核心技术:让数据说话的“智能导航”
与传统升学顾问依赖个人经验不同,潘博士的AI升学智能体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
“尽管拥有顶尖学府背景,并且在20年间辅导了300至400个孩子,但我所深入了解的专业也就20至30个。”潘博士坦言个人认知的局限性。面对成千上万个专业方向和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其实每个人都像是在“瞎子摸象”。
正是基于对个人认知局限性的深刻理解,潘博士团队开发了Apply 7这一创新工具。该系统依托100万份真实案例构建的数据库,通过50道专业测试题和深度访谈,为每位学生生成个性化升学方案。以学生Aria为例,她音乐不错,科技也不错,但都没有顶尖大奖。很多这样的普娃,兴趣广泛却难以定位。而AI则从她的交叉兴趣中,精准推荐了“音乐科技”“产品设计”等跨界专业,为这类学生指明了全新道路。
这就像从依赖个别向导,升级到使用精准的GPS导航系统。传统顾问如同真人向导,不仅数量有限、费用高昂,所知范围也受限于个人经历。
这个“AI导航”能做的远不止推荐专业。它可以根据14岁照片预测孩子20岁的模样;能详细呈现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发展路径和收入水平;所有数据均来自官方渠道,确保客观可信。
值得一提的是AI提供的始终是参考而非绝对答案。家长和孩子既可以遵循建议,也可以剑走偏锋。重要的是多了一个可靠的参考维度。

03 面向未来:AI时代必备的三大能力
在潘博士看来,再先进的工具也离不开使用者自身的能力。面对快速变化的时代,他特别强调三种核心素养的培养。
内驱力是成长的引擎。潘博士指出,现代人普遍患上了“不动症”——手机占据太多时间,连生育率都受到影响。“2015年中国有1200万对新人结婚,2024年只剩600万对。”这个数据背后是生活方式的巨变。大人都容易陷入缺乏行动和追求的状态,孩子更难拥有内驱力。
所以潘博士在培养孩子时从不先问成绩,而是关心更根本的问题:“睡觉好吗?每天健身吗?和家人交流多吗?”他表示麻省理工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阳光灿烂、目标明确。

好奇心是探索的动力。面对新技术,潘博士始终保持着尝试的热情。“躬身入局才能真正学习”,这也是他持续创业的初心。
执行力是梦想的基石。再好的规划不落地也没用,潘博士观察到很多家长买了报告却从不细看,但其实只有把建议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创造价值。
04 智慧共生:培养不可或缺的AI素养
在AI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今天,潘博士提出每个人都应该具备AI素养。
AI素养不是要大家精通技术,而是要读懂AI的本质。它是一个学习和预测的机器,既能带来便利,也藏着风险。

潘博士用火的发明作类比:火能煮熟食物、消除病菌,也可能引发火灾。AI同样是一把双刃剑。令人警醒的是AI出现仅两年,美国已有17%的高中生将AI视为自己的“恋人”。
因此,AI素养的核心是学会驾驭它。潘博士建议要设定明确边界,比如控制屏幕时间,家庭聚会时把手机锁起来;同时善用其优势,让AI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助力而非阻碍。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潘博士用他的AI升学智能体,践行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在借助科技力量的同时,永远不要忽视对人的内在培养。唯有科技与人文并重,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 编辑: | 张馨元 |
| 责编: | 袁宏云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