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中,阿拉伯汉学家眼中的中国经验,能否启发阿拉伯世界发展?汉学家讲述的中国故事,是否也是阿拉伯的“自身故事”?
对于节目现场观众提出的这些问题,开罗大学中文系主任、孔子学院院长李哈布教授指出,中阿双方的认知绝非空想,而是源于经贸往来、师生互动、高层对话等多元实践,这些具体场景让双方得以深入理解彼此的社会与思想,为经验互鉴筑牢根基。
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哈赛宁教授则从文学维度补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埃建交后,茅盾、郭沫若访埃写下阿拉伯主题作品,杨朔记录埃及民众反侵略历程,为中国读者打开阿拉伯视野;如今,他与埃及年轻作家合作发现,这些新锐创作者的作品正呈现“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国故事”,标志中阿文化交流从“单向讲述”走向“双向共鸣”。
正如主持人总结所言,文明交融从非宏大虚空的概念,而是由一部作品、一场对话、一次交流等具体事件构筑。本期节目以中阿学者的实践与思考为切口,不仅展现了跨文明对话的温度,更印证了:真正的文明互鉴,是在“彼此启发”中找到共通的发展密码。
编辑: | 周雯飞 |
责编: | 张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