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用他超脱于历史的眼光,写下了堪称预言级别的著作,《论持久战》。这本书系统阐明了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的纲领性文件,不仅为抗战指明了方向和方法,更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坚定了必胜的决心。
当时,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第二个年头,亡国论者认为中国不可能取胜,速胜论者却认为日军已是强弩之末。战局究竟会如何发展?中国,有胜利的可能吗?怎么才能胜利?在凤凰山下的窑洞里,毛泽东试图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这座三孔窑洞是毛泽东于1937年4月到1938年11月工作生活的地方,而就在这里诞生了著名的《论持久战》。
毛泽东在窗前埋头写作,8天9夜几乎不眠不休。当时,他写作入了神,脚上穿着的仅有的一双棉鞋被烧着了,满屋子弥漫着焦糊的气味,他也没有发觉,旁边的警卫员发现了焦糊的气味,赶紧跑进来赶紧给他换了一双单鞋。毛泽东就穿着单鞋,完成了著名的《论持久战》。
5月19日,被“速胜论”者们称为“中日准决战”的徐州会战,以中国守军撤离而结束,战局愈发不明朗。一周后的5月26日,毛泽东以论持久战为题,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演讲,演讲一直持续到6月3日。
在抗大延安总校旧址中,有一张巨幅照片,记录的就是毛泽东为抗大学员作《论持久战》报告的场景。在讲演中,他旁征博引、举一反三,深入分析战争态势和中日双方的具体国情,继而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历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的三个战略阶段。
一个月后,《论持久战》正式在延安解放社发表。在这篇5万多字的雄文中,毛泽东用冷静透彻的分析,清晰而坚定地告诉世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此后,各根据地以及汉口、重庆、西安等地都相继出版单行本,一时间供不应求。
延安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白婷说,《论持久战》不仅在全国民众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响,而且在国民党内部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白崇禧将军读完这本书之后就非常赞赏,称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最后经蒋介石同意,经军事革命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常改香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找到了中国的主力军,他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蕴藏在民众之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敌后根据地以主力部队和民兵为骨干,以广大群众为基础,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游击战争,成为消耗敌人、积蓄力量、最终实现战略反攻的关键。
《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得到高度评价。在日本,军政要员们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他们没有给出正面评价,却默默调整了军事部署,但已无力回天。
日本山口大学教授纐纈厚认为,持久战作为中国的战略,在持续长期的战争过程中,消耗日本的军事力以及国力,这是日本败北的最大原因。
在如今的陕西延安革命纪念馆,不同版本的的《论持久战》依然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停留。
让中国人最终赢得胜利的,是人民战争的伟力和正义必胜的历史逻辑,这不是“战法”而是“真理”,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论持久战》依旧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80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紧要关头,应对霸权主义的贸易威胁、科技威胁、战争威胁,我们更需要抛弃幻想,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历史虽不会简单重复,但发展规律却有着相似的脉络,从量变到质变绝非朝夕之功,中国将始终按照自己的节奏稳步向前。
编辑: | 张蕴昆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