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鸵鸟在马路上奔跑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关注,目测其时速高达40码,"比汽车都快!"那么,这两只鸵鸟从哪儿来的?后来又到哪儿去了呢?
视频中,两只鸵鸟在马路中央和路口各种"横行霸道",一会儿越过护栏和站台,一会儿又从车流中穿过。路过的行人纷纷侧目,还有很多车辆和行人选择避让。
视频引发关注之后,有网民称,亲眼看到这两只鸵鸟从自家隔壁一家餐馆中出逃的过程。当时它们刚被送到餐馆,趁人不注意,就撞开了铁笼子。而这家餐馆主营"鸵鸟汤锅",目前尚未开业。
事发后,在警方及各方协助下,鸵鸟已被"抓获归案",并在当天就进行了处理和宰杀。经了解,此次"鸵鸟出逃"事件没有引发更大的麻烦,也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据餐馆老板介绍,"出逃"的两只鸵鸟都是从都江堰某养殖场运过来的,原计划被用作食材。记者调查发现,都江堰附近确实有多家鸵鸟养殖场,经营范围包括驯养、繁殖及销售业务,有的还提供农业观光服务。而成都也确实有部分餐厅提供以鸵鸟肉为食材的餐品,涉及火锅、烤串等烹饪方式。
在部分美食平台上,有餐馆在宣传文案中提到,鸵鸟肉营养丰富,尤其是钙、铁、蛋白质的含量,通常可以达到牛肉和鸡肉的3至5倍。一些食客也在留言中称,鸵鸟肉口感鲜嫩多汁、风味独特。
那么,鸵鸟的养殖和食用,需要遵守哪些法律法规呢?
法律人士介绍,农业农村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中明确表示,鸵鸟、羊驼、火鸡等在内的16种特种畜禽可以人工饲养。如果餐馆想要售卖鸵鸟肉,需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要确定鸵鸟肉的来源合法,必须是人工养殖且有合法手续的;二是要保证食品安全,确保鸵鸟肉符合相关检验检疫标准。
令人意外的是,养殖的鸵鸟,除了出现在动物园和端上餐桌以外,还在以其他形式出现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记者浏览短视频平台发现,养殖户投喂鸵鸟的话题频频"出圈"。有网民留言说,鸵鸟疯狂抢食的画面和咔咔作响的咀嚼声,特别让人"解压"。还有网民表示,鸵鸟既可以让小学生亲近动物,也可以被大学生当做研学对象,还能成为不少农业园区或者景区的观赏对象。
这些有关鸵鸟的趣闻,向公众揭开了一个悄然成长的产业。事实上,鸵鸟养殖在我国已非新鲜事。
业内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鸵鸟养殖存栏总量突破65万只,规模化养殖场数量达到2200家以上,行业总产值约38亿元。从产区来看,我国鸵鸟养殖已初步形成三大核心区域,分别是:山东、河南、河北等黄淮平原地带,内蒙古、新疆等西北草原地带,以及云贵川等西南山地区域。
伴随着养殖业的日益发展,鸵鸟相关产品的产量也呈上升趋势。其中,鸵鸟肉的年产量已达到2.8万吨,鸵鸟蛋和鸵鸟皮毛也被广泛用于餐饮、皮具和工艺品制造。此外,鸵鸟的抗体等还被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由于经济效益可观,鸵鸟成为不少养殖户实现增收的新途径。但产业的繁荣下,也不时曝出安全隐患。公开报道中可见,有养殖场为了节省成本而"无证上岗";还有养殖场检疫把关不严,导致"患病"鸵鸟肉流入市场。此外,还有部分市民出于好奇、跟风的心理,也在没有获得法律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养殖鸵鸟,由此衍生出公共安全问题。
事实上,此次发生在成都的鸵鸟狂奔事件,此前在海南海口、河南郑州等地也曾上演,在给交通安全带来影响的同时,也揭示了养殖管理方面的疏漏。
上海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何鑫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通常我们所说的鸵鸟多为非洲鸵鸟,该品种已被2020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收录,其中明确,对于该品种的养殖,要按照特种畜禽的方式和要求来进行监管。这当中就包括了,加强对饲养笼舍、饲养区域及展示区域的管理,从源头做好防范鸵鸟"出逃"的工作。对于养殖中得到的鸵鸟肉、鸵鸟蛋等相关产品,如果涉及食用用途,还必须经过多道食品安全检验检疫程序,相关监管机构也会对全流程合规性进行监督。
何鑫同时表示,总体来看,鸵鸟出逃事件发生在养殖场的概率并不高,基本都出现在私人相关的领域,目前也确实出现了部分人群将鸵鸟当作宠物的趋势,但这种行为并不提倡。一方面,私人养殖并不合法,另一方面,成年鸵鸟体型庞大,对于食物和空间的需求都超出了普通个人能够承受的能力,也很容易引发安全、管理等问题。
编辑: | 翟静 杨沁雨 |
责编: | 金梅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