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编不卡35岁门槛了”,你准备冲吗? 近日,四川、上海、江苏、山东等多地放宽了考编年龄限制,有的甚至放开到45周岁以下。这场从体制内率先启动的年龄松绑,不仅让大龄求职者看到新希望,更标志着人才评价体系正在挣脱刻板束缚。
回溯历史,35岁门槛的形成并非偶然。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首次将“35 岁以下”明确为报考条件,这一标准因契合当时干部晋升体系对“年轻化” 的需求得以延续,但在劳动力结构已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这道门槛早已显得不合时宜。
质疑这一门槛的合理性,首先源于现实条件的根本改变。中央财经大学数据显示,30到39岁的就业人口占比达27.6%,成为就业主力群体。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已经启动,35岁入职者的职业周期仍长达20余年,与年轻求职者的“长期服务优势”已无本质差异。更重要的是,35到45岁群体的价值正被重新认知:他们兼具社会历练沉淀的务实态度,与仍处于峰值的学习能力,在医疗、工程等依赖经验的领域,其风险预判与问题解决能力是年轻从业者短期内难以替代的。
人才评价的核心本就应是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而非年龄数字。作为就业市场的 “风向标”,公共部门的率先破冰,正在倒逼全社会反思年龄歧视的荒谬性。但破除门槛只是第一步,要让大龄从业者真正实现"人尽其才",还需系统性制度支撑。让资深员工的价值既能体现在业务一线,也能延续到人才培养中。
编辑: | 杨沁雨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