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里,青岛中山公园一座重建不到一年的凉亭突然垮塌,万幸的是工作人员提前发现裂缝疏散游客,未造成人员伤亡。但这场虚惊背后,是更刺眼的现实:这座2024年因倾斜被鉴定为C级危房、8月2日启动修缮、耗时60天整改、10月1日重新开放的民生设施,终究没能熬过一个完整的夏天。
事件的第一个疑问,指向“修缮本身的合理性”。根据《标准》,C级危房需局部修缮、消除危险,要完成核心工序60天的工期是否足够?是否存在为赶国庆开放节点而压缩工序的情况?立柱加固是否做了压力测试?瓦片更换是否符合抗风、承重标准?这些关键信息,涉事施工方青岛博雅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都未回应,验收单位也未公开说明。
更让人费解的是日常巡检的缺位。据通报,工作人员是提前发现裂缝后疏散游客。那么这条裂缝是何时出现的?是开放后不久就有细微裂纹,还是近期突然扩大?公园管理方作为日常监管主体,是否按规定每月或每季度对凉亭结构进行巡检?若早有裂缝却未及时封闭维修,为何要等到垮塌边缘才处置?这些细节的缺失,让及时疏散的庆幸,掩盖了监管滞后的隐患。
C级危房修缮本应是补短板的工程,却变成了造新隐患的闹剧。背后暴露的是“重形象轻实效”的政绩思维,也是“轻监管重容错”的惯性思维。建设工程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似乎又成了纸老虎。要避免“修了垮、垮了修”的循环,不能只靠事后追责,更要在事前透明、事中监督上发力。才能让每一项民生设施,都经得起时间和民众的检验。
编辑: | 游玮 陈昱卉 |
责编: | 周缇 金梅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