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徐汇区北杨人工智能小镇的上海创智学院,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始终很少在媒体上露面。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与别的高校相比有何特别之处?在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看看新闻Knews记者走进这所“神秘”的学校进行探访。
上海创智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向记者介绍道,学院通过创客大赛等形式选拔偏才、怪才、奇才 、鬼才、全才博士生,入校后实施“项目制”实战遴选,专注人工智能的各大前沿领域。
记者在学院中找到了不少这样的博士生,他们是直博进入复旦、交大等高校,再接受创智学院的联培,其中不少是00后。而当他们和导师们站在一块儿的时候,很难分辨他们究竟是老师还是学生。由于学院导师平均年龄在36岁左右,不大的年龄差,让师生之间更像是“合伙人”。
比如,印真,就是其中一位导师,光看外貌很容易误认为他是学生,实际上他比学生大了十岁左右。他告诉记者,愿意参与到创智学院项目中的原因在于这里的教学理念与他相符,“我的理念就是比较喜欢跟学生共同作战,像战友一样的感觉。我不太喜欢那种上下级的关系。在科研过程中,学生也会不同意我的观点,我们平等地去讨论,推进问题的解决。”
此外,创智学院对于科研中犯下的错误有着不太一样的态度。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丁晓东形象地说道:“在这里,科研项目是生得很快乐,死得没负担”。副院长乔宇表示,创智学院鼓励大家去追求一些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无人区”,对于学生们在科研中犯下的错保持容忍的态度。“这个项目可能会失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成长,我们的认知可以成长。”
友好宽容的氛围,加上迭代快速的课程,为产学研一体协同提供了优渥的土壤,这让学校师生更有底气、心无旁骛做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
昨天(9月12日)学院举行了首届创智未来大会,发布了学院一周年成果。上海创智学院的学生黄臻向记者介绍了他们团队围绕“能动”认知智能开展的项目。他说:“我们已经跟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的千问团队等,在基座模型和智能体的构造方面达成了非常深度的合作。”
副院长乔宇向记者表示,这些项目研发过程中不仅需要有前沿关键的技术突破,更需要“触地”,即有落地实施的可能性。“这些人工智能模型做出来之后马上就像一个产品一样,被很多用户和企业使用,”乔宇说道。
从不断优化的人才培养氛围到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融合,不难看出,创智学院正用鲜活的动力逐步打造成人工智能创新策源的风向标,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助力上海在人工智能赛道持续发力。
编辑: | 陆周杰 |
视频编辑: | 陆周杰 |
美术编辑: | 倪璇 |
摄像: | 屠佳运 |
责编: | 施政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