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整治力度不小,风头一过又卷土重来,这些年来,上海的经适房违规出租问题似乎陷入“管理难”的恶性循环。供后监管为何屡屡失守,究其根源,末端查处可能只是扬汤止沸,现行经适房政策更需从顶层设计和制度源头去审视。
持续跟踪调查上海经适房违规出租乱象两年来,我的感受就是三个字:没想到。

去年2月到4月,我和同事多次报道了嘉定、闵行的经适房小区存在违规出租问题。报道播出后,多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对142个小区、11.6万户展开拉网式排查,花了差不多3个月,最终查出2805户涉嫌违规出租的家庭,还有25家房地产中介、19个“二房东”和“黑中介”牵涉其中。听说这个数字比过去几年查处的总和还要多,可见当时的整治力度确实不小。

但让我没想到的是,今年我们回访时,就有房东直接告诉我们,去年整治的风头一过,他们转头又把经适房租出去了;我也没想到,一些租客就在居委、物业的眼皮子底下,一直住到现在;我更没想到,有些经适房小区明明贴着禁止出租的公告,可管理人员私下却说:只要没人“吃饱了”去举报,他们一般也不会管。

某些属地管理部门对眼皮子底下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这确实是失职。但是话说回来,就算他们真想管,实际操作起来恐怕也不容易。
首先是“严管”难持续。去年下半年,我们回访嘉定、闵行的一些经适房小区时,因为是生面孔,保安非要我们得到业主电话许可才能放行,大门守得非常严。但你能想象,日常这样的管理,很容易引发居民不满,所以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没坚持几个月就做不下去了。

其次是小区房源性质复杂,管理难度大。不少大型保障房小区里,既有经适房,也有动迁安置房,有些经适房交付满5年,被业主买断产权后,是可以合法出租和交易的。甚至一栋楼里可能混着好几种产权类型的房子,基层管理人员自己都不一定清楚哪套房子属于什么类型,还谈何管理?
再换个角度想,如果只是零星几套经适房被偷偷出租,我们可以说是个别房东打小算盘。但我们调查发现,有些经适房小区房子交付没多久、业主一天都没住,就直接违规租给了“二房东”,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有基层管理人员向我们透露,他们统计过,辖区部分经适房社区的空置率接近20%。而我们在调查中也看到,一些经适房在满五年,业主买断产权挂牌出售时,居然还是毛坯状态。这说明,业主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自住。那他们为什么不住呢?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有说小区位置太偏,上下班通勤要四个小时,实在耗不起;有的抱怨周边配套不成熟,比如接驳地铁的公交车半小时才一班,想放几年再说;还有的说,因为自己工作、生活发生了变化,房子到手时已经用不上了,但又舍不得退。

这些情况不禁让我们反思:这项住房保障性政策,到底有没有精准覆盖到真正需要保障的人群?“房不对需”的现实痛点,是不是为违规出租的屡禁不绝提供了土壤?

面对末端行政管理屡屡失灵的现实,也许我们更应该回到问题的源头去想办法。比如,能不能从制度的顶层设计上,去回应这些保障对象的实际需求,让保障对象愿意住,住得下;或者通过配售方式创新,对现有制度升级换代,从而有效遏制违规出租牟利的冲动。
毕竟,只有让保障房真正回归“保基本、兜底线”的初心,才能实现住有所居、居有所安,保障社会公平。
| 编辑: | 张予洋 |
| 视频编辑: | 吕艳 |
| 摄像: | 蒋文越 |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