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与退休,都是生活的分水岭。在上海,一名“90后”创业者,却把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联系到一起,开了家名叫“退休市集”的小店,带着好奇,记者走进了她位于苏河湾的小店。
张帆:来自云南的手打铜铃声音就非常的治愈,引进到我们小店之后很多年轻人非常喜欢,到目前也是我们的店里销售很好的一款。
张帆的小店里摆着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大多来自退休老人,最显眼的位置,放着几只羊毛毡玩偶,就是她妈妈和姨妈制作的。
妈妈:做这一只猫大概需要快的话两天到三天,慢的(话)一个星期做完。一天的手工大概就是100元钱这样子。
张帆的妈妈,年轻时在上海的七浦路开过服装店,这让张帆至今印象深刻。
妈妈:我觉得上海有我发展的空间,那个地方是批发市场人流量很大,我就在里面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小店开始干。
张帆:(当时)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商场里有这么多的人把一个店铺全部挤满,会有那种很兴奋的感觉。
张帆在上戏读完研究生后,决心留在上海,开家实体小店,刚退休的妈妈对此全力支持。
张帆:(妈妈)问我能不能去做一个欢迎老年人来参加的一个市集?我们也想发挥余热做一些东西跟年轻人交流。
去年,静安寺街道和上戏联合举办创业大赛,冠军可以在街道党群服务站免费开店四个月,这让张帆很是心动。
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服务办劳动就业专职干部 施晓阳:已经有5个上戏的学生创业团队是入驻到我们这边的长乐966的创业实践基地。我们街道是希望给他们一个试错的场地,让他们体验到真实的创业环境,积累相关的经验,会提供相关的政策帮扶。
于是,张帆带着“退休集市”的创意参赛,没想到一举夺魁,有了长乐路上20多平方米的“橱窗小店”。
张帆:吸引了四十几个品都是原创店,路过了很多游客比如说外国的朋友在这里拍视频、拍照片传到网上去。这一家小店一般很多人进来能逛一个小时左右。
除了张帆妈妈和姨妈,小店的“供货商”在不断拓展:师兄父亲会制作手工包袋,在市集摆一天摊儿,营业额能达到1万元;在常熟路开了三十多年裁缝店、专业制作演出服的王师傅,被张帆请来教大家缝制戏剧马甲,年轻人的热情让王师傅都很激动。
王师傅:眼睛不行,一年不如一年(但)还有脑子,想是想再做几年。
张帆想的是,只要小店继续开着,就能和这些退休的人们一起再共事几年。
免费“橱窗”到期后,张帆又在静安团区委的牵线下,以优惠的租金搬到了苏河湾万象天地,新店更大了,经营压力提升了,但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张帆已经在心里描绘着"退休市集"未来的美好蓝图了。
张帆:我会想说未来的话做类型的主题市集,比如说到不同的片区去把“退休市集”做得更加地落地。
在上海,有想法,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
| 编辑: | 虞宏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