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云集着上海多所高校,同时又有着大量老旧社区,今年,杨浦首创上线了一批大学生公益“社群官”,他们不做线上社群,不在高校摆摊,而是来到了老旧社区,带着那里的居民一起搞出了点儿新花样。

靖宇东路上的这场公益市集,杨浦几大高校的摊位一字排开,展示着各自的特色。

“慢慢转身,蛮好蛮好,这爷叔做得很好。”

有意思的是,每个摊位都是“夕阳红”搭档“零零后”,年轻的大学生是“社群官”,年长的居民,则是被带动起来的社群骨干。

“我就喜欢跟年轻人打成一片,有什么活动都参加,一呼百应!”广远新村的徐阿姨笑着说。居民陈蓉也感慨:“现在跟年轻人在一起,我觉得我们也变得年轻了。”

广远新村建于1956年,1900多户居民中,老年人口占比近一半,很多老人宁可天天呆在家里,单一的社区活动对他们来说没有吸引力。广远新村居委干部蔡慧坦言:“多数活动以讲座为主,老年人觉得枯燥,也就不愿意表达意见。”居民符学勤的想法也很有代表性:“总觉得家里搞好、买汰烧就可以了,小区的事是居委的事。”

资深社工张磊,在社区走访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情况,他知道,社区不远处就有上海理工大学,年轻活力的大学生们,会不会能开发出些吸引老人们的新活动呢?
杨浦区大学生公益“社群官”支持计划项目负责人张磊介绍:“以前志愿服务可能做一次活动就结束了。这次,我们真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志愿团队的带头人、兴趣小组的领头人,用专业特长为社区成长带来改变。”

自此,高校社团把一只脚伸进了老旧小区,大学生们还拥有了一个新身份:公益“社群官”。

体育生带领老人小孩锻炼身体、工科生帮着阿姨爷叔维修小家电、尝鲜校园里的“黑科技”……社区点单社工派单,今年三月,首批大学生“社群官”带着各自的专业特长走马上任,发挥创意,一步步激活社区共治共创的原动力。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大学生“公益社群官”刘浩说:“我们‘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把大学生特长带进社区,把居民凝聚成志愿者服务队,再带领他们参与社区治理。”

需求被听见、心愿被兑现,居民的积极性也就自然的被点燃了。
“就这一片其实白天可以共享,白天出门上班车位就多了。”

“益辉新苑”门前的这段长白路,汇集着银行、电信、快递等多个服务网点,白天一直有停车难的问题。
“是不是车位的地方弄一个二维码(停车扫码)?”这群老年居民,平时就爱琢磨“数字化”,在工科“社群官”的引导下,他们开始用“兴趣”解决家门口的难题。大伙儿“七嘴八舌”,一块儿整出了个停车小程序,让找车位变得可视化。

长白新村街道长白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李芳表示:“居民提出的建议受到重视,大家很满意,也更愿意参与社区治理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大学生公益“社群官”杜浩然说:“我们做的是长期项目,要确保持续落地,真正惠及服务对象。”

而大学生们,也在一次次实践中,大大提升了社会经验。“我的组织能力、行动能力,尤其是和居民沟通协调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杜浩然补充道。
张磊还分享了一个例子:“一位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同学通过参与活动,发现自己更喜欢与人接触的工作,毕业后选择了社会工作方向。这个项目帮一些同学找到了人生目标和职业方向。”

如今,大学生公益“社群官”的模式,已逐步推广到了杨浦六个街道,并已先后有36个服务项目孵化落地。
杨浦区委社会工作部社会建设协调服务科科长陈彦辰表示:“我们还将拓展系列课程和品牌项目,希望让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实现‘双向奔赴’。”
依托在地高校优势,从老百姓的需求端出发,年轻的社群官们,努力让社区里的老年人们能够迈出家门走进社区。目前杨浦已经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推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包”,梳理社区治理议题、搭建大学生参与实践平台,希望能鼓励更多的年轻血液进入社区,让青春力重新激活社区神经末梢。
| 编辑: | 张予洋 |
| 视频编辑: | 王岑峰 |
| 摄像: | 夏祺张俊 |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