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下载APP
登录

⁺

历史

⁺

收藏

⁺

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新闻放大镜
点赞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

玉米当燃料引争议 是助农还是浪费粮食?

2025-10-22 14:34:55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彭晓燕  翟静  陈昱卉

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用玉米粒当燃料引发争议。据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店家发布的视频显示:烤架里填满了黄橙橙的玉米粒,烤盘上肉片滋滋作响,空气中混合着肉香和淡淡的玉米甜味。



这种看似新颖的烹饪方式,在网上掀起了巨大争议。有网民直言:粮食得来不易,把玉米当燃料烧就是在浪费粮食。还有网民称玉米当燃料,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烟雾和有害气体,店家所谓的“环保优势”,可能更多是一种营销噱头。对此,店家回应称,使用的玉米有一部分是从周边农户手中收来的陈化粮,他们不认为是浪费,而是帮助农民。


事件经网络发酵后,山东烟台市场监管部门昨天回应称,经查询相关法律法规,对于这一行为没有明确的处罚依据。他们已规劝商家停止这一行为,并下架相关宣传视频。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首次因玉米燃料引发争议。 此前,沈阳、大连等地都有餐馆使用玉米当燃料,也曾引发争议。不过沈阳、大连等地的相关部门并没有明确禁止这一行为,但表示对于商家的行为并不提倡。有专家表示,玉米燃烧不完全可能产生致癌物,安全性不如木炭。且我国粮食还处在紧平衡状态,节约粮食仍然是社会共识,不应该浪费。



玉米粒直接燃烧,利用效率高不高?所谓的“陈化粮”究竟是什么?店家把卖不掉的玉米买回来烧,究竟算不算浪费?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的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这件事更像是一个宣传上的噱头。平时熟悉的玉米,一经加热就容易发生膨胀,甚至“爆炸”。所以,如果真的用玉米作为燃料来燃烧,恐怕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当然,也有可能经过某些处理,只是没有对外公开说明而已。



郑风田表示,一般来说,国家会有粮食储备的制度。但也有一些情况,比如某些储备粮存放时间过长,已经超过五年,其食用价值大幅降低,这就成了所谓的“陈化粮”。再比如今年玉米收获季节正逢下雨,一些农民因烘干条件有限,导致部分玉米发霉变质,难以进入市场正常销售。玉米当作燃料这只是个别现象,并非大规模收购玉米用作燃料。其次,农民也是理性决策者,他们会根据市场行情做出选择。虽然国家对粮食价格有托底政策,但近几年玉米市场价格下跌得很厉害,有时市场价只有八毛,如果有人出八毛五来收,对农民来说,等于多了一个销售渠道,这未必不是好事。更何况,这类用途所消耗的玉米数量其实非常有限,相对于全国的总产量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因此,我们不必对这件事过度解读,更不必上纲上线。



此次事件之所以会引发争议,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里,玉米是用来吃的粮食,看到金黄的玉米被扔进烤炉里当燃料会感到可惜。玉米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也是生产面积最大、单产和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达到6.7亿亩,总产量29492万吨,连续第4年刷新历史纪录。不过,从用途上来看,近年来,玉米从主粮转变为饲料和工业原料,其功能定位也在变化。目前,我国玉米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工业原料、食品加工和食用。其中饲料约占60%,工业加工占30%,食用不足7%,而且在逐年降低。



有业内专家就表示,一些少量积压的、品相不佳的玉米被烤肉店收购用作燃料,实际上是保障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预期。不过,在国家政策层面,对玉米的用途有明确的引导和把控。例如,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严格控制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加工”。对玉米工业用途的限制,有助于促进玉米产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进口79万吨玉米,同比减少约93%。今年以来,玉米期货价格经历了先涨后跌的波动,近几年来,玉米价格更是持续下跌。我国的玉米供应是否充足?用作燃料是否合适?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表示,我国在发展生物燃料方面,一直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燃料生产必须坚持非粮与非耕地原则。在粮食供应相对充裕的时期,允许将部分储存时间较长的陈化粮用于生产燃料乙醇;而一旦粮食供应趋紧,则严禁收购农民的玉米等粮食作物作为燃料原料。因此,我国在生物燃料的原料使用上,始终根据粮食供求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此外,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用量不大的生产行为,由于其对全国市场影响极为有限,也就没有必要出台过多限制性政策。

编辑: 陈昱卉 翟静
责编: 彭晓燕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玉米粮食

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00:49
烤肉店用玉米粒当燃料 浪费粮食还是助农增收?
东方快评3小时前
00:11
罕见!钱塘江现大面积“龙鳞潮”
时讯3天前
00:07
胡塞武装突袭联合国雇员住宅区 扣押数名工作人员
时讯3天前
01:34
这档综艺已完结 却仍在不断给实体商场“引流”
东方新闻眼2025/10/18
02:31
市场价165万凶宅26.6万开拍万人围观 已有人报名
时讯2025/10/17
00:15
洪秀柱力挺郑丽文:女人不止撑起半边天!
时讯2025/10/17
00:08
湖南一女主播收“炸弹包裹”被烧伤 警方通报
时讯2025/10/16
01:06
被抓八年后回到同一小区 男子潜入别墅偷走金条
案件聚焦2025/10/16
00:49
意大利70岁老人装瞎53年 骗取800多万补助
时讯2025/10/16
01:03
《沉默的荣耀》热播引岛内媒体关注 国台办回应
权威发布2025/10/15
05:18
恐怖雕塑引争议 艺术表达与公众审美边界在哪
新闻放大镜2025/10/14
00:08
美防长抨击肥胖后这照片火了!网友P图吐槽
时讯2025/10/14
00:12
《没出息》火遍台湾!王世坚也看了:叹为观止
时讯2025/10/09
00:35
卖不完的月饼都去哪儿了?临期月饼会被低价收购
时讯2025/10/06
00:10
宣传家乡胡辣汤引发不满 苏醒就“拉踩”言论道歉
看现场2025/09/30
00:30
“罗西大战”如何改变餐饮生态?
子午观潮2025/09/16
00:39
预制菜“国标”要来了?多只概念股大涨
时讯2025/09/15
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6部门曾发文明确
时讯2025/09/14
00:08
台出租屋现新生女婴 租客谎称“网友生的”被识破
时讯2025/08/24
00:34
马斯克成美国最不受欢迎的公众人物 特朗普回应
环球交叉点2025/08/07
看看新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友情链接
  • 产品服务
  •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电话:021-62870000

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网络社会征信网
上海工商电子标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24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8]4466-313号 互联网ICP备:沪ICP备10207042号-1 沪ICP备10207042号-4 网视备(沪)02020000020-1号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看看新闻APP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