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知名连锁餐厅西贝身陷“预制菜”舆论漩涡,相关话题多次冲上热搜。起因是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吐槽西贝全是预制菜,而且价格还那么贵。罗永浩同时还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次事件能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今天上午,罗永浩再次在社交媒体发文回击称,中国餐饮连锁经营协会2023年曾发文称:包括西贝在内的多家餐厅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昨天,罗永浩还在社交媒体还发布十万元悬赏公告,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悬赏公告发布会后不久,就有一位博主发布了一张疑似西贝中央厨房成品的包装袋照片,内容为印有“北京西贝天巡派食品公司”字样的2.5公斤装小牛焖饭牛肉包,产品类型为“熟肉制品(非即食)”,并注明“非直接提供消费者”。
对于罗永浩的炮轰。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说,罗永浩一行人在进餐当场对服务员反馈餐食“挺好”,且结账时累积了会员积分,而事后却发布这种言论。西贝将就此事起诉罗永浩。对于罗永浩吐槽西贝价格贵的问题,贾国龙在回应中也驳斥了这一说法。此外,为了让消费者亲身体验“值不值”,西贝还宣布今天将在全国所有门店上线“罗永浩菜单”即罗永浩点过的菜品列表,消费者可以任意点选。针对这场预制菜风波,西贝客服也紧急回应称,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是现场手搓的,蔬菜也是现场炒制。
此前,西贝还声称采用的是“中央厨房+门店现制”混合模式。那么,中央厨房处理的菜品,究竟算预制还是预制菜吗?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教授厉曙光表示,目前,店内十几种菜品中,如顾客要求现制,大部分都是可以实现的。唯独黄米凉糕这一类,因工艺需要,通常需提前一两天预制。不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黄米凉糕属于主食范畴,并不归类于预制菜。作为消费者,当然有权对餐厅中的各类菜肴进行评价和反馈,但也应意识到:不应因某一菜品在口感或新鲜度上未达预期,便全盘否定整个预制菜品类。
厉曙光认为,无论是中央厨房还是餐饮门店,其制作流程的规范与否,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标准制定、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法律意识的贯彻以及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程度。我们无法完全排除个别员工存在违规操作或违反食品安全规定的行为,这类问题确实可能存在。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类个别事件及其后果,不应直接归咎于预制菜这一业态本身。预制菜与食品安全事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我们应当理性区分、就事论事,避免以偏概全的态度。
事实上,预制菜自诞生起就争议不断。但数据显示,预制菜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应用频次也越来越高。去年3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印发了相关通知,对什么是预制菜、是否添加防腐剂、如何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都一一做了解读。
其中指出,预制菜是经工业化预加工,比如腌制、炒、炸、烤等制成的,不添加防腐剂的,加热或熟制后方可使用的预包装菜肴。而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盖浇饭、馒头、面包、汉堡等主食类产品都不属于预制菜。此外,不少连锁餐饮企业都采用中央厨房,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分发到各门店的半成品或菜肴,也不算预制菜。
截至去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850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6000亿元。尽管预制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从线下来看,大多数餐馆都不会主动张贴预制菜的相关公示或标语。难以启齿的背后,一方面是消费者认为预制菜口感不如现做菜品,担心明示后影响销售额,另一方面,预制菜原料从哪儿来?加工、运输是否合规,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这些信息的缺失,也引发对预制菜食品安全的担忧。
有网民认为,餐饮企业应在菜单上标明是否为预制菜,这种做法有必要吗?预制菜的使用怎样更规范透明?对此,厉曙光教授表示,预期菜这一业态目前仍处于成长与发展阶段,目前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保鲜问题,如何让菜品在食用时仍保持如新鲜烹饪般的口感,是食品企业需要持续攻关的方向。其次是营养问题0912新媒体。由于经过加工与包装,部分营养成分难免会有损失,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与工艺优化,将营养流失降到最低,需要营养学专家与食品企业共同研究与推进。第三是安全性问题,包括包装材料的合规性、烹饪过程中的风险控制等,都需建立更严格的标准与监督机制。当前,预期菜在发展过程中正逐步应对这些挑战,而社会的部分舆论或公众关注,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妖魔化倾向,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应当以科学、客观的态度看待其发展,给予行业更多的耐心与支持,推动其健康、规范地成长。
编辑: | 翟静 阮丽 |
责编: | 彭晓燕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