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炮轰西贝"事件持续发酵。两天之内,罗永浩连发30条博文抨击西贝,直指其使用预制菜、定价过高。西贝迅速回应,不仅全国上线"罗永浩菜单",还公布了13道菜品的完整制作流程,试图自证"并非预制菜"。
从普通消费者视角,只要不是厨师现场从头炒制,很容易被归为"预制菜"。然而在法律层面,定义却有所不同。根据2024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布的通知,中央厨房统一配送、且不添加防腐剂的餐食,并不属于预制菜范畴这也成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的依据:"按照国家定义,我们100%不是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尽管在法律术语上可能站得住脚,但在情感和消费体验上,西贝却难以轻松赢得公众认同。不少消费者支持罗永浩,并非完全赞同其言论,而是不愿支付现炒菜品的价格,却在未知情的情况下食用预加工菜品。大家期待的,是餐饮企业能够更加公开透明。
预制菜已成为现代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估算,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已接近5000亿元。尽管多部门曾明确提出要"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但至今统一标准仍未出台,这也成为此次争论双方各执一词的症结所在。"预制"本身并无对错,问题出在"模糊"与"不匹配的价格"。
值得注意的是,罗永浩作为拥有大量粉丝的公众人物,在此次事件中并未采取寻求权威认证或系统举证的方式,而是直接充当"网络判官",甚至发出悬赏公告、使用情绪化言辞,这种做法无疑加剧了舆论的对立。胖东来CEO于东来今天也发声支持西贝,认为"可以建议改进,但不能让企业家灰心"。
舆论风波之外,我们更应看到:作为一家有着37年历史的餐饮企业,西贝的核心资产始终是消费者的信任。无论争议如何收场,倾听消费者对"现制"与"新鲜"的期待,回归服务本质、提升透明度,才是餐饮企业赢得市场的根本。预制菜之争不应沦为一场口水战,而应成为推动行业标准与消费者沟通机制加速完善的契机。
编辑: | 斯雯 |
责编: | 陈怡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