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9月10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一时间,预制菜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罗永浩的言论,引发了不少网友共鸣。
“罗永浩的意见是对的,国家应该强制要求餐馆必须明示是否预制菜,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虽然每次带孩子都吃,但西贝确实就是预制菜啊…连西兰花都是”
罗永浩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9月11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北京门店回应“预制菜”风波,明确表态“会起诉罗永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还表示,9月12日起,西贝全国所有门店后厨将对外开放,消费者可以看任何一道菜的制作过程。
今天中午,记者就以普通消费者的身份申请参观并拍摄后厨,得到餐厅许可后,记者随后换上服装开始参观。
带领记者参观的西贝吴江路湟普汇店厨师长表示,他们的热菜菜品是现炒现做的,不是预制菜,并向记者展示了冰柜里存放的鸡肉、羊排、沙葱、芹菜等原材料。
西贝吴江路湟普汇店厨师长说,我们收到的是生的原料,剩下的加工全部在门店完成,师傅每天早上到店现场操作;厨师长拆开冰冻鱼的包装向记者展示,“这完完全全是一条生鱼,刷酱料后放进蒸烤箱,经过8-10分钟的烤制就可以出餐了。”
厨师长表示,莜面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但馒头、黄馍馍等杂粮类确实是由中央厨房预制,但按照国家标准,主食类、面点类不属于预制菜。
今天下午,西贝还发布了一封42页的公开信,公开了罗永浩食用菜单的13道菜品的具体制作过程。西贝餐饮副总裁宋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已经在准备起诉罗永浩,“我们不是为了争口气,我们就是为了就真理越辩越明,最后不管是立法也好,还是促进行业发展也好,我觉得这一件好事。”
这场纷争中,一方面,西贝方对预制菜矢口否认,而另一方罗永浩认为,西贝的菜品几乎都是预制菜。那么,预制菜的定义标准到底是什么呢?
去年3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对预制菜做出了定义,即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炒、炸等)制成,需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且不添加防腐剂。市场监管总局同时明确,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包括半成品、净菜,以及速冻米面食品等主食类食品,均不属于预制菜。而在《通知》发布后的3天,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答记者问中明确指出,“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厉曙光表示,在中央厨房所做的清洗、分解、分切的净菜,不算预制菜,六部委在通知里大大缩小了预制菜限定的范围。“不是什么东西都往预制菜这个篮子里面装。”
不过,这样的定义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普遍认知,却存在明显差异。在大部分消费者看来,非现场制作的,就是预制菜。
记者在街头采访时,听到了不少这样的观点。“不太喜欢预制菜,还是喜欢现做的,我觉得预制菜不太健康。”“我觉得预制菜就是弄熟了之后,别的客人来的时候热一下,感觉不是那么健康,像吃剩的一样的。”
正因为认知存在冲突,争议才愈演愈烈。厉曙光认为,目前社会上对预制菜认识相对贬义,甚至存在一定的“污名化”,但这种认识既不科学也不严谨,他认为预制菜业态是市场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对于预制菜业态的发展,未来还需要不断克服保鲜、营养、安全三大问题。
目前,对于西贝的菜品是否是预制菜,尚无定论。专家认为,消费者对预制菜心存疑虑的情况下,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成为关键。上海市政协委员黄少星在2024年就针对预制菜行业做了提案,希望能够规范预制菜标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这个提案也成为了当年的优秀提案。他表示,“消费者进入餐馆的基本意图不是为了吃预制菜,商家有必要对预制菜进行提前告知,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推动。”
编辑: | 施亚娟 |
视频编辑: | 冯家琳 |
责编: | 吴依娜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