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上海一间星巴克门店内,一段视频冲上热搜:一名女子因少拿到一杯饮品,在店内对年轻女店员持续辱骂十余分钟。尽管店员第一时间补上并免单处理,女子仍旧不依不饶,拍摄者表示,原本美好的心情被女子破坏,因无法忍受选择走人。8月25日涉事星巴克工作人员称,被骂员工是小姑娘,最后委屈落泪。事后同行男士代为道歉,表示女子情绪较难控制。
从事情经过来看,星巴克店员的确在繁忙中少给了一杯饮品,是工作疏忽。但问题发生后,店员并未推诿,而是立即补上饮品并免单处理,可以看出商家与员工已尽最大诚意。任何服务行业都可能出现差错,关键在于如何应对。一个能迅速纠错、真诚补偿的商家,往往值得信任。可惜的是,涉事女子并未领情,而是把差错变成了情绪的宣泄口。
消保法赋予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权利,但权利从来不是无限的。维权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然而涉事女子持续十余分钟的辱骂,不仅令店员委屈落泪,也让其他顾客感受到不适,最终选择离开。显然她的行为已经越过了“维权”的边界,破坏了公共秩序,让一间咖啡店变成了“情绪垃圾场”。有网友指出,该女子持续辱骂他人行为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处拘留或罚款。
在这件事里,最让人心疼的无疑是那位年轻店员。她一直在辱骂中默默忍受,直到泪水夺眶而出。服务行业常常被冠以“顾客就是上帝”,但现实中,一些消费者却把这句话理解为“可以任意对待服务人员”。有些人习惯性地把服务行业看作低人一等,把“花钱”当作可以居高临下的理由。然而顾客和员工之间,本质上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关系。员工提供服务,顾客支付费用,双方互为尊重才是健康的消费关系。保护服务人员的尊严,不仅是对个体的善待,也是对整个社会劳动价值的尊重。若社会对“辱骂打工人”的行为习以为常,将只会加剧服务行业的无形压力,甚至挫伤更多年轻人对服务业的认同感。
服务者追求专业、真诚,顾客在面对出错时保持理性与尊重。差错可以被承认并补救,但辱骂与羞辱绝不应成为维权的方式。只有在互相理解与尊重的氛围中,才可能建立良性循环。
编辑: | 王成 |
责编: | 谢春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