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入驻证书,来自复旦六大创新学院的13个青年团队免费拎包入住,成为星江湾基地首批“科创合伙人”,他们的创业方向,涵盖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 等前沿领域。

由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研究生团队研发的这款智能动力假肢,基于算法驱动,有望一举打破国外垄断,让截肢者不仅穿得起动力假肢,还能胜任丰富的活动场景。从2021年创意萌发至今,团队已先后完成步态控制算法的验证与初代产品升级,只待走出实验室,奔赴广阔市场。
博士研究生宋超宇表示,团队由三名博士生与硕士研究生组成,几乎人人都是创业小白,若没有专业力量的指导,不知道何从商业化,“都是在网上找资料,幸好这一次通过学校团委老师帮我们引荐到这个基地,有这样的孵化器,帮助我们从实验室阶段到生产线阶段。”

而这一次,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只隔着一条马路。因为星江湾基地,距离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不过800米直线距离。这个专注青年科创的孵化器,不仅从早期创业的需求端出发,用超一千平米空间,打造出集办公会议、对话路演、创业指导、文化展示等功能性区域,更引入专业“红娘”,通过整合政府政策引导、高效技术支撑,企业市场需求,为科技成果转换提速。在马路一头的学校实验室科研攻坚,转而跨个街,与投资商洽谈业务、碰撞火花,在这里,创新创业丝滑切换。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传超带领的团队专注于陈旧降解检材的DNA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此前一直面临实验室成果难以推广应用的难题,王传超表示:“在这里,我们能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星江湾基地一头接着宝山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产业需求,更承载着我们青年科研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走出孵化器,基地所处的宝山淞南科创板块,围绕数字经济、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质赛道,已吸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入驻。周边3公里内还有复旦大学科创中心等载体同频共振,这些都为创新力的转化溢出,提供了丰富的产业底座。未来,星江湾基地将重点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内培育100个青年科创项目,形成“复旦研发-宝山转化-产业壮大”的创新链条。同时,基地将逐步向长三角地区辐射,探索可复制的校地合作模式。
| 编辑: | 戴晶磊 |
| 责编: | 师玉诚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