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实皆断裂带发生强震,中国14颗卫星紧急变轨,转向缅甸,第一时间发回震中曼德勒最新高清图像,共享给全球,为各方救援力量提供关键数据支撑。那么这14颗中国天眼是如何实现极短时间内的“太空驰援”呢?
地震一发生,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就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紧急调度“国家队”参战:高分四号、高分三号、环境减灾二号05星、等14颗在轨卫星,对灾区进行多角度、多时相观测。其中,高分四号卫星运行于地球同步轨道,可获取宏观的灾区全貌;高分三号卫星具备1米分辨率成像能力,能精准捕捉地面上的细微变化,哪怕是一栋房屋的倒塌、一条道路的损毁;环境减灾卫星则可实时监测灾区地质变化,这些数据如同拼图,迅速还原出道路阻断点、建筑坍塌区、潜在滑坡带等关键信息。除了这14个“国家级”选手,多个“民间选手”,如天仪SAR卫星、“吉林一号”卫星也参与应急观测,成功捕捉到曼德勒重要枢纽阿瓦大桥的结构性损毁等情况。从地震发生到首幅影像获取仅数小时,中国卫星24小时内完成20次成像,获取灾后有效数据16景,共享历史数据3景, “战队”效率惊人,体现国际水准。
2019年伊朗洪灾时,中国就成为国际上第一个启动卫星数据应急响应的国家。
从国内救灾到跨境驰援,中国卫星用数据架起跨越国界的生命之桥。
编辑: | 陈含璐 |
责编: | 董亚欢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