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定魂”关键:在平视世界中守住文明主体性
2025-10-17 20:45:19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10月13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主持人何婕、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教授,一起围绕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深入剖析了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学如何“定魂”?区域国别研究如何破局等相关命题。
要谈中国学的“定魂”,首先得看清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脉络。节目中,张维为教授将其梳理为三个阶段:最早的“东方学”,把中国归为“无生机的古老文明”,是附属于西方视角的“远东标本”;后来的“汉学”虽聚焦中国古代经典,却始终带着“中国难现代化”的质疑;冷战后兴起的“中国学”,则深深裹挟西方意识形态与“历史终结论”,研究方法也完全以西方人文社科为标尺。这三段历史,恰恰凸显了中国学研究长期缺乏“中国主体性”的问题。
“而中国的变化,正在重塑这一格局”。张维为教授表示,过去谈文明互鉴,我们常陷入“以西方为标准答案”的误区,甚至出现“拆故宫建白宫”的极端想法。如今随着自信增强,中国终于能平视外部世界,这种“不丢自我”的姿态,正是中国学“定魂”的核心。张维为教授进一步强调,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作为文明交流平台,其价值也正在于不再是单向的“被解读”,而是平等的双向认知。
主持人何婕提出的“镜像视角”,恰好点透这种双向认知的意义。她表示,海外学者如何看中国,本质是他们自身文明与视野的投射。通过这些解读,中国能清晰读懂世界各国的文明逻辑,实现“知己知彼”。范勇鹏教授则进一步点出关键:文明互鉴的底层是“主体性竞争”,唯有守住并强化自身主体性,才能在交流中不被同化,既跳出西方中心论的束缚,也避开“中国中心主义”的陷阱,真正构建起自主知识体系。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