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部分市民向我们反映说,自家小区刚建设了不少电动自行车充电桩,但是飞线充电却又“卷土重来”了,问题出在了哪里呢?
在松江青松石小区,随处可见各种飞线充电,不少居民却对这样的做法表示理解。一位徐先生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以前充一次电才一块钱,现在动不动就要两三块,有时候甚至超过四块。再这样下去,我只能继续拉线。”
记者走访发现,这个小区里是设有专门的第三方电瓶车充电桩的,但并不受居民待见。因为居民发现,以前充电按时长收费,1块钱可以充6个小时,但现在收费至少要翻三倍。徐先生还提到:“服务费比电费还高!有时候电费才五六毛,服务费却要一块五。”
记者扫了充电桩的码后,显示其收费由电费和服务费两部分构成,基础电价为每度0.64元,充电服务费则按照充电功率依次递增,4小时收费从0.69到1.9元不等。像徐先生的电动车功率为国标200W,也就是说,电费每度6毛4,服务费则要在1块5左右,以前充满在1块左右,现在则变成三倍。“小兔充充”客服解释,服务费覆盖了建设、运营、维护、场地租金等多项成本。
类似的吐槽,在社交媒体上很多,不少人都觉得,在小区里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变贵了。收费标准更是一片混乱:有的是电费分波峰、波谷来收费,加收的服务费比电费还要高,还有的是只知道加收了服务费,怎么收却是一笔糊涂账。“说是每度电六毛,结果充0.82度却收我2.28元!”
那么,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收费,到底有没有标准呢?去年9月,上海出台过一份通知,其中明确,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应按居民合表电价计收充电电费,费用应该实行价费分离,包括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其中,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机制。
不久前的一次充电桩企业座谈中,多家企业都提到,目前电动自行车充电端类型多样,根据功率、安全等级等的不同成本差异巨大,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后期的使用价格自然也就五花八门。充电桩企业负责人彭坤灿透露,原本政府测算的服务费建议价是每度电0.58元左右,比之前还低。
按照这一测算情况,以国标电池的200瓦充电功率为例,按照电价每度电0.641元来算,以往1块钱充4小时,需要使用0.8度电,其中电费成本为5毛1、服务费则为4毛9,也就是每度电服务费在0.61元。价费分离后,服务费以每度电0.58元执行的话,事实上应该是更便宜的。但对于一部分私改车辆为大功率的,同样时间内用电量更大,因此价费分离后,费用反而会变高。改装车(如增大电池容量)用户因用电量更大,感觉“涨价”尤其明显。
另外一方面,根据此前要求,服务费实行市场调节机制,但却并没有规定上限,因此,多家企业也承认,出于盈利的考虑,他们会把服务费定高,来分摊企业的前期投入和后期运营成本。充电桩企业负责人龚伟解释:要符合安全要求,加装消防喷淋、烟感报警、监控等安全设施,推高了运营维护成本。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完善充电桩设置的建设标准等,并据此给出明确的价格指导区间,避免一些企业盲目定价。另一方面,尽管整个充电服务行业入局者众多,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最终进入到小区的服务企业,基本是唯一且没有选择的,这就需要社区从准入开始,能够做好信息公开,让老百姓也能参与决策,明明白白消费。
民建杨浦区委支部主委冯佳晨指出了当前小区充电桩选择中的核心问题:大多数小区通常只引进一家充电桩运营企业,居民缺乏选择权。他建议,应当赋予居民更大的选择空间,例如通过公开招标、公示各项指标——包括不同企业的维保周期、收费标准等综合信息,甚至引入居民打分评议机制,从而让大家能够选择一家服务、价格和安全性能都最适合本小区实际需求的供应商。
需要明确的是,飞线充电存在安全隐患,老百姓不该冒险违规,另一方面,充电桩“价费分离”初衷本为透明,目前急需进一步理顺行业的价格机制,让老百姓明明白白消费,才能让百姓愿意用、企业也才能实现持续,让行业健康发展。
编辑: | 张予洋 |
视频编辑: | 吕艳 |
摄像: | 孙明汤捷夏寅飞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