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市民发帖称,自己在道路智慧停车场停车后,收到了停车费催缴短信,点击链接后却发现,收款的不仅并非官方渠道,甚至金额还要高于官方渠道,那么,这个赚差价的中间商到底是谁?又是如何获取到这些车主的精准停车信息的呢?
市民张先生说,6月28日他在一处智慧道路停车场停过车,随后收到了两条停车费用支付短信,但数额却并不一致,第一条短信点进去提示他应支付64元停车费。仔细查看后张先生发现,64元的账单,来自一个名为“聚合停车助手”的软件,但张先生表示,自己从未在该平台上做过注册,但短信里的车辆信息与停车时间却又都对得上。两天后,来自上海停车官方平台的短信却显示只需支付48元。“我完全懵了,自己的信息怎么会泄露?”
周先生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他在收到聚合停车的短信后已经付了48元停车费,事后通过上海停车官方小程序一查,实际只需36元。这才发现自己莫名被加收了三分之一的停车费,而他不仅从未注册过聚合平台,收到短信的甚至不是他上海停车的关联号码。“我的车绑定的是另一个号码,聚合却精准发到了我未绑定的手机上。”
在聚合停车的官方界面上,显示支持“上海停车”,不少市民表示,就是看到了“上海停车”的字样,以为是正规收费途径,才糊里糊涂交了加码的费用。市民郭先生懊悔地表示:“我付款前认定它是政府平台,才毫不犹豫付了钱。短信发到我手机,可车辆其实绑定在我爱人名下!”
那么,“上海停车”官方缴费平台和聚合停车平台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上海停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客服部经理蔡琼丽坦言:“我们也是受害者。聚合平台通过车牌号在城市停车相关平台上面查询,获取用户未缴费订单,再加价推送短信。”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上海停车” 就发布过公告,提示聚合停车会擅自使用个人信息并谋取非法利益,明确他们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平台进行停车费代缴。事实上,不仅上海,从2022年开始,北京、长沙等多个城市停车官方缴费平台都曾发布过声明,提醒消费者警惕“聚合停车”。
那么这个平台,到底是从什么渠道获得的车主信息的呢?记者联系上了聚合停车背后的企业主体负责人。七台河市加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人李先生辩称:“用户一定是在与我们合作的停车场绑定过车辆,系统才会触发提醒。”
这位负责人表示,车主在与他们有合作的停车场等注册过信息,这些信息就会被“共享”到 聚合,他们的用户隐私协议中还写着,用户在使用聚合接入的第三方服务时就会被间接收集信息,包括查违章、道路救援、代驾等各种业务领域。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凌力戳穿了这一托词:“用户授权仅限于当次停车付费,不包括信息共享。这类无限授权本质上无效。”
法律人士指出,目的限制和最小必要是我国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根本原则。车牌和手机号码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受到法律保护,将收集到的信息默认跨平台共享,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即使相关程序在采集信息时曾弹出授权协议,也不是用户真实意愿的表达。
市民周先生表示:“我的信息被获取,包括被滥用,都没有得到我的认可、知晓和同意。这个显然是对我个人信息的一种侵犯。”
专业人士表示,在滥用个人信息后,再冒用官方合作名义加价收费的做法,更可能涉嫌欺诈。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字化治理中心主任彭嘉昊指出:“平台获取用户信息后用于其他目的,并冒充与政府平台合作加价收费,这种行为很可能构成了诱导性消费,甚至是消费欺诈。”
目前,微信上的聚合停车助手小程序显示,已因欺诈行为被暂停使用,支付宝上也已无法搜索到。耐人寻味的是,尽管从3年前起,就有全国多地交通主管部门提示其违规风险,但这三年里,这家屡屡侵犯公民信息与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却始终在继续滥用信息并用于牟利,相关监管为何如此滞后呢?
编辑: | 朱玲敏张予洋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