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下载APP
登录

⁺

历史

⁺

收藏

⁺

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点赞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

焦点对话:谁让“硫超标”枸杞流向了市场?

2025-10-28 01:57:48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

2024年度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新闻类(电视)

子项:评论

作品名称

《焦点对话:谁让“硫超标”枸杞流向了市场?》

语种

中文

制作单位

上海广播电视台

播出单位及

频率/频道

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

播出日期

2024年9月2日

播出时间

21时38 分

播出栏目

《今晚》

初评单位

上海市广播电视局

作品时长

19分06秒

主创人员

集体(周炜、凌健、张庆、杨龙跃、赵菲菲、宋懿、舒克诣煊、赵歆、方梁、李瑶、杨臻、黄艳琳、黄涛、史瑞钢、周雯飞、方菲菲、马盈盈、毕俊杰、郝苗苗、雷小雪)

作品链接和二维码

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djQKKRzXvQO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看看新闻、今日头条、抖音、Tonight今晚

传

播

数

据

新媒体传播平台网址

1

https://www.kankanews.com/detail/djQKKRzXvQO

2

https://www.toutiao.com/video/7410055583493033216/

3

https://www.douyin.com/video/7410055583493033216

阅读量

420万+

转发量

5万+

点赞数

4万+

收视率

0.203%

收视人次

百万+

参评

作品

简介

2024年9月初,“硫超标”枸杞遭媒体曝光,“养生”瞬间变“害命”,再度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

《今晚》栏目快速反应,在“焦点对话”版块开辟19分钟篇幅进行报道和解读。首先对最新调查进展以及事件经过详细梳理,将枸杞遭焦亚硫酸钠冲洗、工业硫磺熏制等不法手段进行曝光。其次,对加过“料”的枸杞如何流向市场、甚至走上餐桌,进行链条追溯。再次,对多种“硫超标”食材屡屡进入舆论视野的案例进行整合回顾。

透过以上三个层次,节目点出涉事商户不法行为背后暴露的违法成本低、定罪门槛高等相关问题,更掷地有声评论“硫超标”枸杞畅通无阻流入市场暴露监管缺位,并旗帜鲜明地提出监管真不知情是失职,知而不管是渎职。

值得一提的是,节目还就二氧化硫作为食品添加剂怎么用、用多少,深入查实了相关标准和规定,并邀请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专业解读,让曝光和批判更加有理有据。同时,将食品安全的基本常识和规范对受众进行普及。

推荐

理由

“硫超标”枸杞一头牵着食品安全,一头牵着地方产业。《今晚》对相关从业者发出警醒,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没有侥幸可言。同时,也指出此举对地方富民产业的危害,坚决斩断伸向枸杞产业的“黑手”。

当晚节目在全国省级卫视晚间自办节目排名前列,相关内容在新媒体端多平台推送,点击量突破百万次。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还荣获中宣部表扬,入选当月好评论类地方媒体重点作品。

对“硫超标”枸杞事件的报道和解读,则秉承了《今晚》对于热点公共事件敢于发声,积极引导的传统:陈述事实、梳理逻辑、透析因果、客观冷静评论,对舆论场形成良好引导效果。

参评及初评单位签字盖章

参评单位领导签字: 初评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请加盖单位公章) (请加盖单位公章)

参评单位

联系人

赵菲菲

电话

手机

13816726410

电子邮箱

地 址

上海市威海路298号

邮编

200041















注:此表由参评单位填写,节目文字稿另附。


焦点对话:谁让“硫超标”枸杞流向了市场?

【演播室】

青海格尔木、甘肃靖远分别成立调查组 彻查相关问题

主持人蒋昌建:进入焦点对话。这两天,遭媒体曝光的“硫超标”枸杞,成为舆论热点。今天,报道涉及的枸杞生产加工所在地,均对此事进行情况通报。青海格尔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通报称,(进片子)格尔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成立工作专班,连夜对涉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核查,对于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上午,甘肃靖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也发布通报称,靖远县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枸杞种植加工环节的相关问题,对于违规违法责任人将依法严惩。(出片子)同时,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枸杞生产加工销售问题专项排查,调查处置结果将及时向全社会公布。养生的枸杞,缘何与“硫超标”挂上了钩?格尔木、靖远等地的部分商户,为了让枸杞看起来颗粒饱满、鲜艳红亮,动了不少手脚。

【片子】

青海格尔木:枸杞“提色增艳”背后有玄机

(实况 商户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河西农场:颜色发暗,人家收货商不来收购。)

在青海格尔木市一个农场,商户向记者介绍起了“生意经”。为了让枸杞有个好品相、卖上好价钱,可以加点“料”。

(实况 颜色,这几家颜色,我家,包括他的,这都好,都好,我们有“绝招”。)

商户口中的“绝招”就是用焦亚硫酸钠给枸杞“提色增艳”。他们还说,头茬和二茬枸杞不用使用太多,因为加多了容易假,三茬枸杞则需要大量使用才能保证外观艳丽。

(实况 焦亚硫酸钠也是这会儿放,是吧?跟碱一块儿放,对,一块儿放。)

焦亚硫酸钠在使用过程中会分解产生三类致癌物。二氧化硫,长期或超量摄入会威胁人体健康。因此焦亚硫酸钠被当地明令禁止用于生产、加工枸杞。

在甘肃靖远县,商户给枸杞加的“料”,甚至是含有有毒物质的工业硫磺。记者随机打开一个收购枸杞的商户搭起的塑料棚子,瞬间就闻到大量刺激性气体,棚内地上也完全被染成了黄色。

(记者暗访:在经过硫磺的这种熏制之下,这些枸杞现在的颜色非常鲜亮,但是我们能够非常清晰地闻到它刺鼻的这种味道。)

(实况 甘肃省靖远县商户:熏一夜,闷一夜,第二天,明天早上起来,掀开,味一散,然后给它摆开、晾干就可以了。)

【演播室连线】

主持人蒋昌建:相关话题,马上连线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同时,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李泓冰女士也在线。那么首先问一下朱教授,就媒体曝光的事件来看,用焦亚硫酸钠冲洗,甚至工业硫磺熏制的枸杞,会带来怎样的一个食品安全的隐患?

(视频连线)

朱毅:蒋老师,我先来一个“安民告示”,大家那么多焦虑,那么多人天天都拿着不锈钢杯喝枸杞,一想,我这不是养生,我这是在喝硫啊。二氧化硫,它是国内外允许而且普遍使用的一种添加剂,各类食品、饮品、纸巾,感觉二氧化硫是无处不在,喝的葡萄酒什么的。它通常是以亚硫酸盐的形式添加在食品当中,作为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或者是通过刚才说的硫磺的熏蒸产生二氧化硫,用于漂白、防腐。使用了二氧化硫或者是亚硫酸盐的食品,必须在配料表中标明,对用量也有严格要求。所以我们首先说一句,我们不是说禁止二氧化硫的使用,而是要防止它的超量使用。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通过食品接触的二氧化硫,远远达不到让我们身体看到立刻可见的这种危害,包括长期低剂量(摄入),也基本上可以不用太过担心,当然我说的是健康人群。一般来说,二氧化硫造成的伤害都是职业暴露,而在食品当中,就算是它加了很多,只要不是加得过于离谱,那么都是达不到伤害的剂量。但是我们要对这种(违法)行为零容忍,而不是说我们感觉二氧化硫超标太多了,我一拿着一闻,就像那个记者闻着一样,我都熏得眼睛都睁不开了,我都呛着了,不是说要到这个程度,而是,只要说它是违法的、它是违反规定的,那么绝对是要零容忍的态度。但是大家真的是不用特别焦虑,你也不是在直接烧硫磺,你去吸,不是这样的。

主持人蒋昌建:明白,我知道朱教授的意思就是说,从专业的角度来讲,是有严格的量的规定,只要是超量了,那么就是违法,对吧。那么另外一个,对于普通的消费者来讲,不像你那么专业,对吧,你超量不超量我也不知道,对不对,超量了以后对我身体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也不知道。接下来问题来了,消费者我怎么鉴别呢?我在购买的时候我怎么避免购入加过料的枸杞,比如说你超量了,或者是有些料不应该加的对吧,你加了。

朱毅:好,那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我觉得现在网上流行了好多种看的方法,比如说你特别鲜亮,你不要以貌取枸杞,不一定特别亮、特别红,它就是好的,它可能是用了科技和“狠”活,实际上颜色鲜亮的也未必用硫了。因此,我们应该是把监管和信赖交给相关的部门,交给生产者,而我们自己去选择有品牌的,选择预包装的。我们实验室自己来检测,散装的超标比较多,预包装的品牌,它的超标概率是很低的,我们买这个东西也就是买一个概率。如果你实在是特别担心的话,你可以用温水冲洗,二氧化硫、焦亚硫酸盐都特别易溶于水,用点温水冲洗了之后你再吃,基本上就可以忽略不计了。但这种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主持人蒋昌建:明白,好,谢谢朱教授非常专业的一个解读,对于消费者来讲还是要多多留心。那么,接下来问一下李教授,记者还发现一个现象,不能给枸杞加焦亚硫酸钠或者工业硫磺,其实涉及的商户对这样的一个规定心知肚明,但是还是这么干了,为什么这么明目张胆?

(电话连线)

李泓冰:其实这就是一种“底层互害”现象。诚信失守在很多基层,在一些农村是由来已久的疾蒂。从前大家都知道有什么苏丹红鸭蛋、抗生素的鳝鱼,甚至“毒大蒜”什么的,都是这一类现象,但是屡禁不绝,就是有些产地的种植户会集体作恶。为什么?我觉得主要是法不责众,大家都这么干,老百姓大家互相看着就彼此壮胆啊。那涉及到人命,刚才朱教授也说了,这是要零容忍的,知毒制毒,这是犯罪行为,涉案的人再多,法律也不能姑息。但是此前发生的若干案例都鲜有责重的先例,那就是违法成本极低,定罪门槛极高,自然就明目张胆了。

【演播室】

主持人蒋昌建:是。那么这里面也提了一个问题,政府的监管部门面对带有法不责众、侥幸心理的种植户,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好,我们接着往下聊。那么,这些加过“料”的枸杞,究竟流向了哪里?记者走访当地市场发现,它们有的进了火锅店、小药铺,有的进了茶包,还有的被制成了枸杞酒。

【片子】

甘肃靖远:送检枸杞二氧化硫含量超标

(实况 甘肃省靖远县商户:都进了火锅店、小药铺,朝那方面去了。)

(实况 他们送到加工厂里面做别的东西去了。做啥呢?枸杞子酒呀,啥都做的。)

(实况 那个三炮台茶叶,枸杞里面红得很,那东西经过焦亚硫酸钠浸泡以后才放里面的。)

(实况 这个在火锅店放的话,放在锅里面,好处就是不褪色。)

记者随后在靖远县购买了一些枸杞样本送去相关部门检测。结果显示,所有送检枸杞的二氧化硫含量均超出国家标准,判定为不合格。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属于被禁止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经营者将被追究刑责。

【演播室】

海西州:枸杞产值高占比大 地方标准高于国标

主持人蒋昌建:此次被曝光的格尔木和靖远,都是全国知名的枸杞产区。以格尔木所在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为例,(进片子)去年枸杞种植面积达到41.4万亩,干果产量超9万吨,占比接近全国总量的20%,产值高达33.2亿元,占全州农牧业总产值的42.3%,可以说,一颗“毒枸杞”,影响的是当地整体的经济发展。为此,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于2019年出台施行了高于国标的地方标准,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甘肃也多次出台培育地方枸杞种植加工产业的文件法规。靖远所在的白银市,(出片子)还于去年发布了枸杞产业绿色优质高效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构建“来源可靠、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全程追溯链条,确保枸杞产品优质安全。

【演播室连线】

主持人蒋昌建:那么这一节继续来连线李老师。李老师,针对枸杞的生产加工,当地的标准甚至高于国标,为何“禁止”两个字没有落到实处,这些硫超标的枸杞还是畅通无阻地进入到了市场,这暴露了怎样的监管漏洞?

(电话连线)

李泓冰:我们其实有很普遍的这种现象,就是我们有标准,然后我们也有非常到位的要求,可是法律和标准都是靠人执行的。还有句古话叫“人情大于王法”,现在当地有没有这种可能,“毒枸杞”的制作可以说是大摇大摆,产业链也不短,你要成批购买工业硫磺,你还要销售这种超标的枸杞,当地监管会不会一无所知?可能吗?你要么是躺平摆烂,要么是故意放水,你真不知道,那叫“失职”,你知道了不管,那是“渎职”,还有一个,这里面有没有利益输送问题。再说到了刚才讲到海西区,我觉得更高层级的管理者也有责任。此前我们就有过媒体曝光、本地自查,有的是坐地喊冤,有的是大事化小,美其名曰是保护当地品牌、捍卫农民利益,这里面就有地方保护主义作祟。所以有媒体评论说,不要为这个事儿毁了农产品的品牌,要我说,就得毁了这种作恶的地方品牌,没有商量,才能让作恶者惕惧。

【演播室】

主持人蒋昌建:好,刚才李老师说得很好,政府来抓地方的经济无可厚非,一方面造福地方的老百姓,另一方面对国家也是一个贡献,但是是不是可持续,对吧,这是必须要深入思考的,市场经济还毕竟是法治经济。另外,这两个产地都是枸杞的非常好的产地,不要因为少部分的一些人为因素,把大自然这么好的禀赋给浪费掉了。

主持人雷小雪:是,其实所有这些考虑的面前,“安全”二字应该是排在首位的。说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我们再来聚焦一下二氧化硫。刚才我们提到了,二氧化硫在食品工业中发挥着护色、防腐、漂白和抗氧化的作用,是国内外允许使用的一种食品添加剂。但究竟该怎么用?又如何确保食品的安全?对此,国内外均有明确标准。

【片子】

过量摄入二氧化硫或对人体产生危害 使用时须依法依规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硫以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等亚硫酸盐的形式添加于食品中,或采用硫磺熏蒸的方式用于食品处理,起到防腐、漂白和抗氧化的作用。

国际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二氧化硫的使用都有明确规定。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委员会的建议,二氧化硫每人每日允许摄入量最高为每公斤0.7毫克。

中国政府网发布的一份食品安全公告曾提到,少量的二氧化硫进入人体可以认为是无害的,但摄入过量可能会引起过敏、呼吸系统疾病或胃肠道反应等,还可能对人体肝脏、肾脏等器官造成潜在危害。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则对不同食品的二氧化硫最大残留量给出了判定限制,每公斤约在10到400毫克之间浮动,以枸杞为例,二氧化硫的残留量上限为每公斤100毫克。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早有规定,焦亚硫酸钠用作漂白剂使用时,只限于熏制,不能以浸泡等直接接触物体的方式。

而相较于食品级硫磺,工业硫磺更廉价,但砷含量也更高,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不能用作食品加工。

【演播室】

主持人雷小雪:尽管对二氧化硫怎么用、用多少有着明确规定,但在现实中,“硫超标”枸杞,甚至还有“硫超标”的其他食材,屡屡进入舆论视野。

【片子】

“硫超标”现象并非个例 媒体多次曝光违规加工食材事件

早在2019年,就有媒体报道,宁夏的部分商户为了让枸杞防虫、卖相好,用工业硫磺熏制枸杞,或用焦亚硫酸钠对枸杞浸泡烘制。

这两年,用硫磺熏辣椒、八角、银耳等食材的新闻也屡见不鲜。2020年,有媒体曝光了广西南宁三塘镇普遍使用硫磺熏制八角的情况。当地商户透露,如果按照传统方法对八角生果进行水焯或晾晒杀青,至少需要5天才能晒到足干。为了缩短时间,一些商户就用烧木柴或者煤炭烘烤,但这种方法很容易使八角变黑,需要熏硫磺“护色”。“硫磺熏两晚、成本降一半”,成了在当地流传的所谓“生意经”。记者将当地市场的硫磺八角样品送检,结果显示,二氧化硫残留量达到每公斤500毫克。

到了流通环节,为了让食材有卖相,并且延长保质期限,一些商贩也会违规使用添加剂。此前,有媒体报道,陕西西安某蔬菜批发市场的部分摊主,违规使用含有焦亚硫酸钠的药水浸泡蘑菇,以达到增白和防腐的效果。

【演播室连线】

主持人雷小雪:好,我们继续请出李教授。李教授,刚才你也看到了,我们的背景片当中也列举了一些问题的食品,比如从问题枸杞到八角、蘑菇,可以说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食材,在生产加工、流通的环节还屡屡失守,并且经过曝光之后仍然是屡禁不止。前面你的分析也提到了,这里边有很多原因,可能有地方保护主义,可能有违法成本太低,或者还有法不责众。那么问到您的问题就是,面对这种种内情,我们该如何来筑牢食品安全的屏障?

(电话连线)

李泓冰:对,咱们首先要庆幸,我注意到,最近几起涉及食品安全的事件都是由主流媒体调查曝光的,对吧?前面油罐车混装,然后“幽灵”外卖和这起枸杞“硫超标”,它都是我们主流媒体曝光引发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零容忍是政府和公众的共识,我觉得高效、专业、成本比较低的,就是发动媒体的力量,这是筑牢屏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那么前面也说到了,法要责众、监管到位,但也要提醒,还有一个层面特别重要,就是我们来分析这些农民为什么要制造有毒食品?很明显,为了降低成本。咱们中国还是农业大国,农民种养殖成本的居高不下,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那么大家都知道,都在说“种地不赚钱”,我们怎么能够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谈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像芯片自主、新能源弯道超车这一类的高端的科技,我们能不能把更多科技创新聚焦在农业上面呢?比如说,这个枸杞怎么能够在安全低成本的前提下,也能让它质量高、品相好呢?让农民不用工业硫磺,他也不会亏本,不是说了嘛,农民说“我不用我就亏本”,这就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觉得农业科技在这里面要起到作用才行,咱不能光盯着人工智能,也要注重人力赋能,“疏堵兼具”才是治本之策。

【演播室】

主持人雷小雪:好,非常感谢李教授带来的分析。民以食为天,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几乎时时都在强调,相关的生产检验监督的标准也在不断强化,为什么还会出现如此明目张胆的“硫超标”的事件呢?真心希望借助这次的事件,能够将那些漏洞一一补上。


编辑: 张博忺
责编: 姚乐
关键词: 焦点对话硫超标枸杞

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20:50
下一站,上海松江站
21小时前
40:00
2024年12月28日《双城记》:双城好朋友
1天前
00:09
印度女医生自杀 手掌写遗书控诉警官多次性侵
时讯3天前
00:35
上海一景区招人扮演“野人”?景区回应:假的,别上当!
时讯2025/10/24
00:08
中方回应欧盟制裁中国大型石油企业:坚决反对!
时讯2025/10/23
00:09
梨泰院踩踏调查公布 与尹锡悦搬出青瓦台有关
时讯2025/10/23
00:17
郑丽文细数“九二共识”优点:民进党不肯面对现实
时讯2025/10/22
00:31
特朗普称中国不想对台湾发动“进攻”国台办回应
权威发布2025/10/22
00:10
50万交保!陈柏霖、修杰楷走出警局态度不同
时讯2025/10/22
00:07
大学生在柬被虐待身亡 韩官员将其骨灰盒接回国
时讯2025/10/21
00:49
李在明誓言:韩国要“跻身全球四强”
环球交叉点2025/10/21
00:29
非机动车闯红灯 “鬼探头”撞车警方判定无争议
看呀STV2025/10/21
商务部、海关总署:对部分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时讯2025/10/09
01:18
中传第一第二 巅峰对决
番茄鱼2025/09/20
00:19
贺峻霖爱看修马蹄和谁共情了
番茄鱼2025/09/20
02:46
一盏云沫七注汤成——宋代点茶的极致美学
时讯2025/09/01
00:08
第16次访华!卢卡申科到了 将出席上合天津峰会
时讯2025/08/30
多地公布今年七夕结婚登记数据 上海七夕结婚登记量创近十年新高
时讯2025/08/30
00:41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把散落在外的龙鳞接回家
时讯2025/08/25
00:32
集体官宣!三大运营商统一外呼营销号码
时讯2025/08/01
看看新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友情链接
  • 产品服务
  •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电话:021-62870000

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网络社会征信网
上海工商电子标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24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8]4466-313号 互联网ICP备:沪ICP备10207042号-1 沪ICP备10207042号-4 网视备(沪)02020000020-1号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看看新闻APP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