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电视大奖 ·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 2024年度参评作品推荐表
参评项目: 广播
子项:专题
作品名称 | 下一站,上海松江站 | 语种 | 中文 | |||||
制作单位 | 上海市松江区融媒体中心 | 播出单位及 频率/频道 | 松江区广播电视台综合频率FM100.9 | |||||
播出日期 | 2024年12月27日 | 播出时间 | 20 时 08 分33秒 | |||||
播出栏目 | 《松江新闻》 | 初评单位 | 上海市广播电视协会 | |||||
作品时长 | 20分49秒 | 主创人员 | 陈燕、李莉娅、胡健尧、万涛、朱少石 | |||||
作品链接 和二维码 | https://www.media.xinhuamm.net/html/rft/vod.html?programId=057e358c99ff4032b04d58ccc8c66bd3&vodId=cb08d8924e00000177a71fc316401500&type=2&siteId=570a50fba2c146ca9efa552ed8300ec4&channelId=52ccd08a20a946688b9089b4b4f428c4&shareAppId=570a50fba2c146ca9efa552ed8300ec4 | 发布端/账号/ 媒体名称 | 松江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上海松江”客户端 | |||||
传 播 数 据 | 新媒体传播 平台网址 | 1 | ||||||
2 | ||||||||
3 | ||||||||
阅读量 | 转发量 | 点赞数 | ||||||
收视率 | 收视人次 | |||||||
参评 作品 简介 | 作品《下一站,上海松江站》是一部融合历史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广播专题作品。该作品在苏湖铁路开通当天,由一位捐赠铁路界碑的松江市民来到上海松江站的独特视角切入,通过这位市民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引出松江铁路百年历史的深厚底蕴和沪苏湖铁路开通、上海松江站启用的重大意义。节目通过大量的丰富的同期声、现场音和深情的配音,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感受松江铁路的百年沧桑与今日松江枢纽的绚丽画卷。从松江铁路的历史回响,到上海松江站的十四个月建设历程,再到松江枢纽链接长三角的时代启程,该作品不仅展现了上海松江站的建筑之美,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通过多位专家、市民和旅客的讲述,让听众感受到高铁的便捷性使得上海、江苏和浙江三地的旅行时间大大缩短,为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该作品生动呈现了上海松江站对市民生活的积极影响、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12月26日沪苏湖高铁在湖州东站举行开通仪式,标志着全线正式运营。作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关键部分,该项目备受瞩目。上海松江站作为沿线规模最大新建车站,是仅次于上海虹桥、上海东站的上海第三大枢纽车站,位于松江城南G60科创走廊腹地。本则广播新闻专题报道通过深入的历史回顾,让听众了解到松江铁路的历史、与松江铁路相关的名人故事;通过生动的现场描述、大量的现场音效以及丰富的同期声,给听众描绘了松江站开通的盛况及其对社会的深远影响。该作品不仅提升了公众对松江铁路历史的认知,描绘了松江枢纽的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创新成果,还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增强了市民的出行体验和幸福感,推动了城市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这些社会影响将长期存在并持续发挥作用,激活了沿线经济圈,为长三角带来新动能! 该作品获第三十四届上海新闻奖基础类主项(新闻专题)二等奖、2024年度上海广播电视奖广播新闻二等奖、上海市报业传媒行业协会2025年度践行“四力”新闻入围案例。 | |||||||
推荐 理由 | 为了呈现这部作品,主创人员分头行动,去联系捐赠铁路界碑的松江市民以及松江区史志办、松江区博物馆、上海建工松江站项目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多次牺牲休息时间、多次往返,采集对他们的采访声音,经过多次的打磨,终于作品《下一站,上海松江站》在沪苏湖铁路开通的第二天就与听众朋友们见面啦!该作品是一部值得一听的广播专题作品。它穿越时空,作品通过细腻的描述和生动的讲述、通过相关的音效让听众仿佛置身于松江铁路的历史与现实之中,感受松江铁路的变迁与城市的成长。同时,作品还通过专家的解读和市民、旅客的反馈,深入剖析了上海松江站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推动作用,展现了其作为城市级枢纽的重要地位。 | ||||
参评及初 评单位签 字盖章 | 参评单位领导签字: 初评单位领导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请加盖单位公章) (请加盖单位公章) | ||||
参评单位 联系人 | 韩佳怡 | 电话 | 手机 | 15026557745 | |
电子邮箱 | 343005148@qq.com | ||||
地 址 | 松江区九峰路2号 | 邮编 | 201600 | ||
下一站,上海松江站
回首松江铁路百年印记 展望松江枢纽绚丽画卷
(上海松江站候车大厅内)
【旅客的同期声】
“感觉非常震撼,因为这个站的设计非常大气。”
“我是华东政法大学研一的学生,我们同学都感概,新的站开通之后,回家就更方便了。”
“是准备去湖州,只要在松江站坐40分钟不到就可以到湖州。”
“(松江方言)灵的灵的灵的,松江有这么漂亮、便捷、现代化的高铁站。”
【导语】 12月26日,沪苏湖铁路全线开通,上海松江站迎来了第一批旅客。上海松江站内的一切让旅客们啧啧称赞,而其中有一位就是与松江铁路有着不解之缘的郑旭华先生,他于2024年向松江区博物馆捐赠了一块珍贵的“苏省铁路”界碑。
【同期声】界碑捐赠市民郑旭华:“我从小生活在铁路边,我对火车有着深厚的情感。我在家门口见证了上海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我们松江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高铁启动音效)
【配音】松江古韵,新程启航。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松江枢纽,感受它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
历史回响 松江铁路的传奇
【配音】松江,一个拥有悠久铁路历史的城市。早在100多年前,松江就已经成为连接苏浙沪的重要交通枢纽。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历史文物默默地诉说着过往。保存在松江区博物馆的一块铁路界碑见证了曾经松江铁路的历史,也承载着厚重的文物价值。松江区博物馆副馆长王效玮如是说到。
【同期声】松江区博物馆副馆长王效玮:“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我们松江区博物馆收到了一份“重磅”礼物——见证松江铁路交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百年历史的“苏省铁路”界碑。”
【同期声】界碑捐赠市民郑旭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沪杭铁路建造洞泾港铁路大桥,“苏省铁路”石碑从路基被挖出后丢弃在路边,后被家人搬回作为建筑石材。我在家里无意发现此碑,碑上镌刻繁体字“苏省铁路”。考虑此碑具有特殊的文物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又正逢松江交通枢纽建设,在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与家人充分商量后,决定捐赠给松江博物馆收藏保存。”
【配音】一块其貌不扬的花岗岩,因“苏省铁路”四个大字而非同寻常;一件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因厚重无私的捐赠而意义非凡。收到捐赠后,松江区博物馆副馆长王效玮对这块界碑的历史研究价值高度评价。
【同期声】松江区博物馆副馆长王效玮:“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这块界碑就是修建沪杭甬铁路时留下的,是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珍贵痕迹,对研究、展示中国铁路史有着重要作用。更有深意的是,沪苏湖高铁已经通车,二者跨越时空、遥相呼应,共同诉说着松江铁路交通的百年嬗变。”
【配音】回望过去,松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华为我们展开了松江铁路史的卷轴。
【同期声】松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华:“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德国强租胶州湾事件引发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和掠夺路矿权的狂潮。1898年,英国索得苏杭甬铁路修筑权,但一直没动工。几年后,一百多个江浙绅商集体呼吁抵制列强掠夺路权,强烈要求自筹资金修铁路,官方最终批准此事,并将项目命名为“沪杭铁路”。根据《松江交通运输志》记载,1906年11月,松江站随着沪杭铁路一起动工。根据《上海铁路志》记载,沪杭铁路最初定名为“苏杭甬铁路”,起点定在苏州。以江浙两省相交的金山县枫泾镇为界,江苏段称“苏路”,浙江段称“浙路”。但后来发现江苏段要穿越地势很低的太湖边界,有可能遭水淹,所以就将此段的起点移到上海,铁路名也相应冠以“沪杭”,松江由此纳入沿线站点。1908年3月,松江火车站建成通车,由此翻开了松江交通运输新的历史篇章。”
【配音】松江火车站的建成便捷了松江与周边城市的往来,对百年前的松江融入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一景象被一阵阵震耳欲聋的轰炸声打乱。
【同期声】松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华:“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陆路进犯的同时,又派出战机轰炸中国军民。会战持续近3个月,仅松江就遭受24次大规模轰炸,古老的江南小城满目疮痍。其中最严重的当属1937年9月8日的松江火车站惨案。当天上午10:10,数千难民搭乘一列火车离开上海西站,向杭州驶去。12:20列车停靠松江站,就在此时,8架日机突然出现,投下数十枚炸弹,5节车厢瞬间被炸得粉碎。站内顿时火光冲天、血肉横飞,哭喊声响成一片,木结构站房也被炸毁。投弹完毕后,丧心病狂的日机并未飞走,而是俯冲下来,用机关枪反复扫射四散奔逃的民众!事后统计,松江火车站轰炸惨案共造成300余人死亡,400余人重伤,其中大多是妇女和儿童。但日寇却厚颜无耻的强词饰辩,称此次轰炸的是军事目标。时任上海市长俞鸿钧痛斥道:“火车是开向嘉兴方向的,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被误认为是给上海调运增援部队,所以这次空袭是有意的,绝对无法辩解的。”
【配音】这一次的大规模轰炸事件对当时的松江火车站以及周边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松江交通运输志》记载,被毁后的松江火车站于1941年5月才得以重建并重新投入使用。沪杭铁路一头连接“不夜城”的璀璨,另一头连接“古皇城”的繁华,为近代经济、文化较发达的江南腹地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吸引了大量客流。在这迎来送往的松江火车站,默默地发生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留下了许多名人佳话。《松江县志》中留下了松江火车站与孙中山这位伟大革命先驱的一次结缘。
【同期声】松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华:“1912年,孙中山 12月26日,他来到考察的最后一站——松江。在松江停留了22小时期间,孙中山开展了一系列活动,27日下午一时,孙中山由雪海堂南行,在松江火车站乘车返回上海。”
【配音】不仅如此,伟人毛泽东也曾与松江火车站有着长达52分钟的结缘。
【同期声】松江区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王华:“1955年11月,62岁的毛泽东离京南下视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1949——1976)》详细记载了此次毛泽东火车专列的行车时刻表,“(1955年)十一月五日,下午二时四十五分到松江,与松江地委书记、专员谈话,三时三十七分结束。之后,专列离开松江。”
【配音】正是有了松江铁路,才会有毛泽东主席在松江火车站停留了52分钟。在这52分钟内,他接见了时任松江地委书记李楚和行署专员李崇,听取工作汇报,调研有关情况,并就农业合作化、镇压反革命、防治血吸虫病、绿化问题等作出指示,在松江红色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高铁进站音效)
十四个月 上海松江站的启幕
【配音】跨越历史的回望,翩然走出往昔的烟云。沪苏湖铁路如今已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沿线最大的新建火车站,上海松江站也同步启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上海松江站的建设过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然而,面对挑战,项目各施工单位迎难而上,从未退缩。细数数百个夜以继日,上海建工松江站项目副书记蒋丰感触颇深
【同期声】上海建工松江站项目副书记蒋丰:“上海建工2023年10月进场施工,在上海建工3000多名建设者的持续奋战下,松江站项目在14个月内高质量完成了包括混凝土结构、2.8万吨钢结构、10万平米幕墙、车站装饰装修、车站机电安装等全部施工任务。沪苏湖高铁上海松江站的建筑面积为11.6万平方米,主体共5层。建筑最高点标高48.7m。上海松江站是沪苏湖高铁沿线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车站,是上海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级枢纽。站场新建7台19线,总规模为9台23线。设计最高聚集人数为5000人。全新站房建成后,提升上海西南片区交通辐射能力。”
【配音】上海松江站建设团队创新采用“信息化模拟、数智化制造、工业化装配”科技赋能的“大流水综合吊装+全要素组合整体提升”的施工技术路线,破解了极限工期难题,同时确保车站设计图转化为实景图。
【同期声】上海建工松江站项目副书记蒋丰:“大空间吊顶天花位于层候车大厅,大空间单曲面吊顶系统面积共约5.4万平米,是整个松江站的亮点工程。应用参数化设计技术,实现候车大厅菱形渐变吊顶自由曲面造型的有理化结构。通过对孔径大小、开孔率、排布方式等变量参数的动态调节,成功将19种菱形吊顶模块规格优化至8种,在确保设计效果落地的同时,大幅提高加工效率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
【配音】在建设过程中,采用机械辅助施工有效解决搭设脚手架所带来场地使用等问题,不仅保证地面工程的组织施工,同时保证了地面施工和人员通行和材料运输的安全。上海建工沪苏湖高铁上海松江站项目部经理袁子文
【同期声】上海建工沪苏湖高铁上海松江站项目部经理袁子文:“上海建工设计研发智能“泥瓦匠”,采用超轻量化大臂展大负载机械臂、全向移动底盘、干砂浆搅拌装置,凭借导航寻路、砂浆找平、毫米级整平、震荡密实等专业能力,实现自动高效作业。“小泥”同志施工工效可达90平米/天,精度控制在0.5毫米,效率比传统铺贴提高了24%。据统计,“泥瓦匠”完成6000平米烧毛花岗岩石材铺贴,一个“泥瓦匠”能顶2~3个工人的工作量。”
(高铁进站音效)
时代启程 松江枢纽链接长三角
【配音】十四个月的建设,我们迎来了一座耀眼而崭新的上海松江站。那它有着怎样的设计灵感?是如何来体现松江特色?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建筑院院总建筑师薛慧明
【同期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建筑院院总建筑师薛慧明:“候车大厅整体的空间还是从交通功能本身的特性出发,它是非常简洁的一个空间。但同时,我们也融合了松江作为上海最有文化底蕴的区的特点,比如松江历来有上海之根、浦江之首的美称。我们是把文化的理念回归到交通建筑本身需要、旅客需要的属性。第二,也希望把文化的一种非常意向的,或者说非常中国式的语言融入到内部空间去。所以我们其实提取了上海之根温暖的木色系,以及浦江之首流动性的浦江之水的蓝色青色系,把这两种结合在室内的动态空间和静态空间,分别去设置。”
【配音】作为专班成员之一的上海站上海松江客运车间副主任王健有幸见证了仅次于上海虹桥站和上海东站的上海第三大枢纽客站——上海松江站,从蓝图到落成的全过程,他心中也是无比的自豪。
【同期声】上海站上海松江客运车间副主任王健:“在整个建设筹备过程当中,我们始终从确保旅客出行安全和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进出站流线安排、不断优化候车功能布局、不断打磨施工细节。大家可以在候车大厅中发现,整个候车大厅是有6个中央空调风柱。我们巧妙地结合了这些风柱去对服务功能进行核射,设置了12306服务台、军人候车区、自助服务区、儿童娱乐区、重点旅客候车区、自助充电区等设施”
【配音】上海松江站的盛大启航,犹如一条熠熠生辉的纽带,优雅地横跨东西,不仅将松江与苏州、湖州紧密地编织在同一幅繁华的经纬之中,更似一股强劲的磁力,深深吸引着传统制造业的坚实底蕴与现代服务业的勃勃生机,在此汇聚交融。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鹏表示,上海松江站的建成通车将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起到更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同期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鹏:“这样一个连通,其实有助于我们松江联通苏州、湖州去聚集它的这样一个传统的比如说制造业,还有一些服务业,也有助于松江去前往我们上海市区或者其他地区进行一个互联互通,那我相信通过交通的东西向的大动脉的联通,其实有助于我们促进人才、科技和资金的互联互通,从而进行在G60(科创)走廊沿线城市的资源协调配置,进而迸发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经济角度来说,那同时还有一些人员的流动,必定会带来一些像我们这样一个文旅的一些带动作用,那我们都知道沿线的无论是松江地区,还是我们的苏州吴江区,还是湖州,都是有丰富的这样一个文旅底蕴,那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拿到自己的名片,吸引沿线的这样一个居民前往出行,那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积极的带动作用。”
【插入 市民 旅客(从湖州、苏州等沿线的) 的同期声】
【同期声】界碑捐赠市民郑旭华:“对于新开通沪苏湖高铁,我像广大松江市民的感觉都是一样,就是能够早日登上安全便捷的沪苏湖高铁,去苏州、湖州甚至更远的江浙地区看水看山,饱览长三角生态一体化示范区和南太湖地区美丽风光,品尝苏南浙北地区独特的美味佳肴,找寻和享受江南古镇悠闲时光。”
【同期声】旅客
“我是今天从湖州到上海松江来的第一批乘客,我们沪苏湖高铁贯通,这是我们浙江湖州人民的长期的愿望。”
“我是浙江人,现在松江工作的,我从地铁出来,然后远远地看到整体的新车站,感觉非常的宏伟,非常的现代化。”
“我刚才在站内兜了一圈,发现里面的基础设施设备都非常的完善,那可以说是给我们市民一种十足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我是从湖州来的,今天和爸爸妈妈一起来松江。坐上高铁,嗖的一下就到了,我感觉还没有坐过瘾就到站了。”
【配音】上海松江站采用了“站城融合”的设计理念,整合城市文化、商业、展示等丰富的功能,更好地融入城市发展。围绕“出站即中心”理念,松江枢纽核心区将集聚G60科创走廊沿线商务功能,打造面向长三角和面向全国的上海西南门户枢纽。
(高铁启动音效)
上海松江站的璀璨启航,不仅标志着交通枢纽的新纪元,更是城市梦想与希望的璀璨绽放。它如同一扇通往无限可能的梦幻之门,轻轻开启,牵动着每一位诗与远方的心魂,踏上探索与发现的旅程。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鸣。愿她成为一首永不落幕的交响乐曲,奏响连接、融合与创新的华彩乐章;愿她成为一支永续生辉的绘梦之笔,勾勒协调、灵动与发展的时代长卷。
【广播音效:高铁广播:下一站,上海松江站......】
| 编辑: | 张博忺 |
| 责编: | 朱永斌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