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紧盯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问题 织密织牢制度防护网》。几个关键词,引发关注。
首先是“逃逸式辞职”,是指通过辞职、离职或提前退休实现所谓的“安全着陆”,并把在职期间的腐败资金“洗白”。此外,一些干部在任时已埋下贪腐种子,却故意延迟收割,待辞职退休后再到关联企业任职,将权力转化为“期权”。
这一提法最早出现于2022年,并成为当年反腐热词。三年之后,为何再被“紧盯”?因为对象发生变化了。
这就牵出了第二个关键词“国企领域”。“逃逸式辞职”不光出现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同样也是“深受其害”。
为此,前段时间召开的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专门进行了着重部署。例如,四川全面核查拟离职人员近三年廉政档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等情况,对存在疑点的人员,通过“书面审查+重点约谈”方式开展复核。目前,已经暂缓4人离职。
湖南则督促指导相关企业纪委深挖背后的贪腐问题和“期权腐败”行为,目前已协调地市级纪委监委指定管辖有关问题线索10余件。
而作为“逃逸式辞职”的典型,不久前,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原副行长徐鸿周的名字出现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通报中,此时距离他辞职已过去整整八年,先后辗转多家企业高管职位。
这些经验和案例,一方面说明我们对腐败零容忍的决心,工作卓有成效,同时也说明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调整反腐败策略和方法,织密织牢制度防护网,系统性强化对离职干部的全周期监管。
相信,随着“离职必审”、“先审后离”制度在国资系统全面落地,曾经被某些人视作“护身符”的辞职信,正变成开启调查的“导火索”。只要我们坚持零容忍的决心和意志不动摇,腐败必将无所遁形。
编辑: | 秦扬轲 |
视频编辑: | 王骋 |
责编: | 张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