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络博主称“90后从25岁起死亡率显著高于70后、80后同年龄段”,声称通过2020年人口普查“权威统计”推断出将来“90后儿子活不过70后老子”,并归因于就业压力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然而事实上,其提供的数据是用“男女死亡比”代替“死亡率”概念,混淆视听、夸大概念,丝毫经不起查证。今年2月,央视就曾对针对“80后死亡率达到5.2%”等同类网络传言进行辟谣,当时多名网民以疑似AI生成的假数据煽动情绪、借机兜售保健品被查处。如今,同样套路“新瓶旧酒”卷土重来,背后传播逻辑值得警惕。
煞有介事的网传数据背后,事实不难查明:人口普查只统计过去一年死亡率的整体数据,既无法预测未来,也未针对特定群体发布过累计死亡率,相关数据其实只能反映调查当年各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状况,而和“80后”“90后”整体生命周期中的死亡率相去甚远。考虑到医疗条件、统计口径等差异,更不能通过机械对比每一代人的死亡率得出有效结论。然而,恶意传播者或是利用AI炮制不实信息,或是对权威数据进行片面解读、扭曲,精准抓住社会焦虑情绪,再配上"不买保险、保健品、养生课……就晚了"的恐吓式话术,针对性展开"数字收割",完成从造谣博眼球到带货变现的流量闭环。对此,有关部门的监管固然不可或缺,但受众若不提高警惕和辨识能力,总会沦为传播谣言的帮凶和“任人宰割”的韭菜。
AI时代,信息素养就是网络上的“免疫力”。面对看似专业的数据、结论,要学会“三问”:来源是否权威?逻辑是否可靠?背后是否有商业行为和利益关联?如此织密脑内的“防护网”,才能远离信谣传谣、恐慌营销,不再被缺乏实证的威胁和焦虑裹挟。
编辑: | 卫思冰 |
责编: | 杜梦渊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