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诊疗的普及,如今几乎每家医院都提供“在线预约挂号、报告查阅”等线上门诊服务。考虑到老人子女、儿童家长等代办就诊的客观需求,这些服务平台往往也都允许绑定他人作为就诊人。不过,代办便利的背后,也存在着隐私泄露的隐患,市民李女士就遭到了这一困扰。
据李女士的朋友介绍,她的前夫为了泄愤,近两年来,不断用李女士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登录多家医院系统,下载电子病历和检查报告,并在李女士的亲友中散布涉及精神类疾病的诊疗信息,给李女士造成极大困扰。
记者近日体验本市多家医院的互联网服务发现,在绑定他人为就诊人时,认证环节较为简单。
例如在上海市同济医院的线上服务号,添加他人为就诊人时,页面显示需要填写就诊人本人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和验证码等信息,但实际上,系统并不会对手机号的号主身份进行验证。也就是说,只要有他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再用自己的手机就可以完成认证操作,进而查看和下载对方就诊卡上的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等一系列隐私信息,只不过部分医院的线上报告有一定的展示时限。
在其他几家医院,记者尝试利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账号,同样成功查看了对方的就诊信息。记者还发现,部分互联网医院可以线上查询患者信息是否被他人绑定,但却无法有效地收回相关授权。
诊疗记录属于高度敏感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仅凭名字和身份证号就能查询,风险不可忽视。但从医院角度来说,之所以如此设计,除了服务效率外,也是出于家庭成员代办的便利考虑。有从业者表示,如果为了防范极少数的恶意查询,把认证流程变得过于复杂,反而会给更多正常患者和家属带来麻烦。
其实,便利和隐私并非不能兼得。今年7月以来,上海多家医院的互联网诊疗系统已经着手优化相关机制,例如第六人民医院开始要求代办人上传就诊人身份证照片,徐汇区中心医院则增设了人脸识别。也有医院对就诊人预留的电话号码进行实时核验,或者只允许他人查询18周岁以下和60周岁以上患者的病历。
对此专家建议,医疗机构要平衡好代办就诊和保护隐私的需求,可以增设分级访问机制,并设定好明确的知情同意规则,用技术和制度共同划定便利的边界。
编辑: | 张博忺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