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8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节目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指出,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国家发展模式探索的进程中,中国正以“文明型国家”的独特定位,突破西方单一评价标准的束缚,走出一条契合自身国情的强国发展道路。
“文明型国家”理论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将中国首先界定为超大型现代国家。具体而言,这一理论有多重维度的鲜明特征:在国家治理评价范式上,它倡导以“良政与劣政”为核心标尺,始终聚焦治理实效与民众切实利益,这一取向超越了西方长期秉持的“民主与专制”二元对立框架,更贴合国家治理“以民为本、注重实绩”的本质需求;在民意整合与表达层面,中国采用“民心”与“民意”相统一的模式,既回应民众即时诉求,又兼顾国家长远发展,有效规避了西方单纯依赖“民意”可能引发的政策短视化、诉求碎片化问题,实现了短期民生需求与长期战略目标的动态平衡;在政党功能定位上,中国的“整体利益党”以维护国家主权与人民整体利益为根本宗旨,通过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凝聚社会共识,推动国家各领域均衡发展,这与西方“部分利益党”常代表特定群体或阶层诉求、易加剧社会撕裂的特质形成鲜明对比,彰显出更强的国家凝聚力与政策执行力;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方面,中国实行“选拔+选举”相结合的制度,既注重治理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又通过民主程序保障民众参与权,这一机制超越了西方单纯依赖选举、易受民粹情绪与资本力量干扰的局限,显著提升了治国理政队伍的整体素质与专业水平;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中国的“混合经济”体系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推动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共进,既能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与外部风险挑战,又避免了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下常见的市场失灵、贫富分化加剧等突出问题,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筑牢了制度根基。
正是以“文明型国家”的理论与实践为依托,中国在发展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模式,这不仅为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久动力,更向世界证明:国家发展道路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范式。中国的探索为其他国家结合自身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选择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参考,也推动全球发展模式朝着更加多元、包容的方向演进,打破了西方模式长期被奉为“普世标准”的神话。
编辑: | 陈怡 |
责编: | 张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