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张艳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一个国家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不仅从技术维度,更从法治维度?
什么样的规则,既能保障安全、构建信任,又能实现国际对接?
中国数字法治的发展,不仅是法律的发展史,更是一段制度建设、实践落地和对话展开的历程。
我叫张艳,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研究方向是数字法学。
我出生在1984年,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回想我的童年,数字化的世界离我们的生活还很远。但今天,数据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我曾有幸在德国度过了七年的求学时光,德国人在处理个人信息时的那种严谨和规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哪怕只是填写一份简单的表格,旁边也会附上一张详尽的隐私保护说明。那时候我常常思考,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有相似的数字规则呢?
没想到,答案来得比我想象的更快。仅仅十几年后,我便亲身见证并参与了这个从“没有规则”到“建立体系”的巨变过程。
举个例子,一家德国企业向我们提问:他们在中国采集的工业数据,能不能传回德国总部?
这个问题在几年前,确实是没有明确答案的。但现在,我们能非常清晰、明确地回答他们,数据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出境。
目前,中国在数字领域有三大关键法律:《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
然而,企业关心的不仅是法律条文,他们更想知道: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则真的能发挥作用吗?
在上述例子中,我们全程协助那家德国企业完成审批申请。我们评估了数据,设计了安全的传输架构,最终该企业的申请成功获得批准。那些数据得以依法合规地传输回德国。
这表明:我们的法律不仅写在纸面上,更在实践中发挥作用。
这几年,我们的数字法律框架在不断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就是一个例子。该条例要求服务提供者必须标注AI生成内容,并对算法进行备案。与此同时,多个地方正在探索数据确权和数据资产登记的试点工作,我本人也积极参与了相关研究与咨询工作。
这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数字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愿景,而是已经成为现实。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制度也正在“走出去”。越来越多德国企业发现,中国的数字规则不仅已经建立起来,而且在逻辑和结构上可以与国际标准相衔接。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型开放”。
这并不是照搬国外规则,而是探索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在国际上实现对接的制度方案。
这样,我们制定的规则不只是能用,还能讲清楚、对得上、被信任。
我们不但在为自己建立数字秩序,也在为世界提供另一种可合作、透明的制度选择。
这就是中国的贡献 —— 致力塑造一个规则明确、全球信任、责任共担的数字未来。
| 编辑: | 王成 |
| 责编: | 周宇倩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