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餐饮行业正被一场即将到来的政策风暴搅动。
自9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明确规定,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和小微餐饮店,必须依法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五险”,任何“协商放弃”或“自愿不缴”的协议均无效。
尽管距离正式实施还有数周,但不安和躁动已经肉眼可见地将话题顶上了热搜,
餐饮业的“潜规则”
在过往的餐饮行业生态中,“不交社保”这一现象,在不少餐饮老板与员工之间,成为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尤其是在小微餐企以及街边小店中极为普遍。
尽管各地标准不同,但全员缴纳社保后意味着,若餐饮门店雇佣一名月工资 5000 元的员工,在新规实施后,一年就需多支出一万多元。
从餐饮经营者的立场出发,餐饮行业长期背负着“三高”重担,即高房租、高食材成本以及高人力成本。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餐饮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仅在5%-10%之间徘徊,而人力成本却在不断攀升,部分地区已占到总成本的30%-40%。
站在员工的角度,不少员工只是将餐饮工作当作短期过渡,自然对在当前单位积累社保年限缺乏足够的重视,更倾向于“落袋为安”的现实选择。
不过话说回来,缴社保真不是为了“薅羊毛”。
前几天看到一个数据,说42.46%的外卖骑手没社保。天天风里来雨里去的,万一出个事故谁管?之前不是有个新闻吗,骑手送餐路上出车祸,平台说不是正式员工,不管。最后还是靠网友捐款治病。
这次新规其实就是要堵这个漏洞。说白了,就是给打工人一张“保命符”。
餐饮业如何“洗牌”
面对社保新政,不少人担心,餐饮店会不会遭遇“打击”?短期来看,确实会有一批经营不善的小店被淘汰,但长期来看,其实并不会出现“关店潮”,餐饮业不会就此萎靡不振,反而这次是一次良币驱除劣币的行业大洗牌。
眼下,一些中大型餐饮企业开始向智能化寻找解决方案。比如,中央厨房、智能炒菜机、送餐机器人等。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人力配置,来降低对人力成本的依赖、提升运营效率。
同时推动灵活用工,优化排班结构。比如,服务员、洗碗工、保洁等标准化岗位适合小时工/兼职,核心岗(厨师、店长)保留全职。具备条件的企业餐饮企业,可将部分非核心岗位的员工实施外包,以降低管理负担与用工风险。
尤其对那些小餐饮店来说,真的可以借此告别“卷”价格的老路。要在经营上精打细算,只要把菜品做精、服务做好,还怕没有客人光顾吗。
阵痛后的“新生”
社保新规犹如一场“生态筛选”,短期内确实会让小微餐饮经历阵痛,但各地也为刚性政策设计了精准的滴灌。
以上海为例,4月,上海市商务委等10部门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上海餐饮企业发展环境的若干措施》。其中就为对新招用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本市登记失业青年,并签订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企业,按每招用1人补贴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除此之外,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餐饮企业门店装修改造与拓店布局,支持举办特色餐饮促消费活动……正如某位政府工作人员所言,“逼死小店,最后员工还是没社保;让小店活下来,慢慢规范,才能双赢”。
而我们能做的,不仅是关注政策的温度,更要见证小餐馆老板们在困境中迸发的韧性。街边的一碗麻辣烫里,不仅有烟火气,更有中国小微经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赵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