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15日,上海市阳光医药采购网连续发布6份通知,暂停50种药品的采购资格,也就是俗称的“撤网”。除了1种药品是因为性状不符合规定,其余49种药品被“撤网”,原因是“未按要求调整药品价格”。其中既有板蓝根颗粒、逍遥丸等常见中成药,也有盐酸万古霉素胶囊、苯妥英钠片等临床常用西药,还有一些辅助药品。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药品在短时间内被“撤网”?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部主任陈珉惺介绍:这一次的“撤网”举措释放出了加强药品价格治理的强烈信号;被“撤网”的药品都是集采未中标的,这类药品目前在不同地区之间“同药不同价”的问题比较严重;上海对此设置了价格“红线”,要求药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梯度降价,由于药企未执行,所以才会进行处理。
有很多人担心,不断要求降价,势必挤压药企利润空间,可能会对其造成经营压力。上海某三甲医院的知情人士就向记者透露:“我们用的很多药物,原来全国可能有两三家在生产,现在可能只有一家在生产。”对此,陈珉惺指出,此前通过不断完善集采机制,现在通过价格治理,是在倒逼药企进行转型,通过创新和降本增效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而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依靠药品挂网“躺赢躺赚”。
那么,短时间内数十种药品被“撤网”,会不会影响患者用药?对此,陈珉惺表示:“撤网”对于用药的影响有限,因为生产这些药的厂家很多,有许多可以替代的选择;另外,取消挂网资格只会影响医院采购渠道,患者如果真的想用某种药,在零售药店或电商平台都可以买到。
编辑: | 钱捷 |
责编: | 樊昊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