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一类号称“躺着就能瘦”的减重药物——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正风靡全球。不过,这些药物都属于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然而,多重漏洞使得这些药物正大量流向非适应症人群。
不久前,一位身高约175厘米、体重仅50公斤的女性,因为觉得自己“不够瘦”,私下买了司美格鲁肽自行注射后出现酮症。而其实,这位女性已经是消瘦状态,根本不符合用药指征,属于典型的药物滥用。
在医院,医生要逐一排除禁忌症后,才会开具处方,并不是所有人群都适合用药,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胰腺炎病史或属于胰腺炎高发风险的人群,均被明确禁止使用这类减重药。
然而,在医院严控处方的同时,电商平台、线下药店、社交平台相继成为药品滥用的疏漏之地。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发现三种药品的展示页面均标注有“需凭处方购买”。但当记者点击“开方购药”后,流程却很简单。
甚至有药店在记者尚未“确认相关信息”的情况下,互联网医生就已开出处方,整个购药过程不到两分钟。
社交平台上,还存在着大量以“减肥经验帖”做包装的引流帖,一旦有人留言询问药品来源,博主就会推荐某药商的私人联系方式,将人引向私下交易。
违规购买还不满足,为了瘦得更快,不少人会偷偷加量,或是随便改用药频率,导致副作用风险上涨,轻则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头晕、心慌等不适;重则抑制食欲,反复恶心、呕吐,进而可能诱发酮症。
中国卫生法学会专家指出,我国法律体系早已为处方药流通构建了明确规范,这类处方药的滥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社会审美焦虑催生的庞大市场需求、平台与药房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责任缺失,以及监管滞后与取证困难等多重因素交织形成的结果。
《新京报》评论发文提醒,唯有将这类“减肥药”作为处方药监管的重点对象,使处方药乱象和“减肥药”滥用都得到有效治理,才能让这类药品真正服务于患者。
编辑: | 张博忺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