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微整形项目很受爱美人士的推崇,其中,水光针凭借“微创变美”的特点,成了不少人的选择。不过,记者调查发现,无论非正规机构,还是已经取得正规运营资格的医美机构,都存在违规把 “械二类”水光产品用于注射的行为。
广州市的广东韩妃整形外科医院,是一家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正规医美机构,院方在大众点评上,发布了一款售价仅为228元,明确标注“医用械字号”的“丝丽516动能素”水光产品。当记者进店咨询时,顾问强调,这款注射进皮肤的水光针剂,就是“械字号”。
但当记者明确追问,究竟是第几类医疗器械时,顾问却闪烁其词,强调只要是“械字号”,就可以放心注射。
随后,记者又向这家医院院长再次询问这款水光产品的批号,站在一旁的顾问又用同样的说辞应付记者。院长只点头默许,不发一言。直到顾问建议尽快进入敷料麻醉环节,院长才张口催促。
而打针前用来表皮麻醉的面膜,包装显示为“消字号”,有效成分中包含国家严格管制的麻醉剂,这也引发了记者的质疑。
医生指出,麻醉剂受国家严格监管,类似“退热贴”、“消字号”的抑菌液,即便真的有麻醉效果,一定也是偷偷加了一点麻药的成分。麻醉发生中毒,会感觉头晕、胸闷、恶心呕吐,最严重的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
在检验水光针注射剂真伪的环节,记者按照瓶身上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编号,登上药监局官网查验,却发现这款“丝丽516动能素”只是“械二”批号,并不能用于水光针注射。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价格也是水光针产品鉴别真假的指标之一。一般来说,水光针价格,基础补水型在500-1500元、营养复合型在1000-3000元,中高端水光针在3000-8000元,而在大型医院或专业美容诊所,甚至价格可能高达9000-2万元。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市场上的假水光针主要有两大类。一些被宣传成“水光针”的产品,实际上功效并不是美容。比如,适用范围实际是“预防或减少腹腔盆腔术后粘连”的透明质酸钠凝胶,常被医美市场低价引流,用于面部水光注射。第二类假水光针,则是违规将“械二类”水光产品用于注射,一些不具备注射资质的生活美容店、工作室,竟还有公然提供代打服务的。
而所谓的“械字号”,也就是医疗器械的注册证号,分为三类。一类风险程度最低,通常是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的器械;二类风险程度中等,需控制管理以避免潜在风险,不可注射,只能外用涂抹或用于非注射治疗;第三类是植入人体、用于注射的,需要严格控制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生强调,注射面部的水光针,一定要选择“械三”,但实际情况中,大量顾客被注射的都是“械一”和“械二”。注射出现严重免疫反应,会导致皮肤破溃。而且不能迷信国外的产品,某些平台上流行的一些所谓的进口“水光针”,没有中文标识的,这种产品流通本身就非法。市场上有一些低价引流的“水光针”,很可能就是用来预防手术后腹腔粘连的药剂。成分和真正的水光针成分虽然相近,但实际上本质是不一样的,用途也不一样,不能乱用。
那么,那些不被允许注射的水光针剂,是通过什么渠道流入市场的呢?记者在深圳某小区的美容店里看到,店员正在私下给顾客注射没有中文标识的水光产品,例如一款名叫丽珠兰的产品,以手打或机打方式注射。 店员承认,许多产品都是自己出国旅游时“背回来”的。海关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遇到查问,说是美白体膜,就被放行了。而他们所用的注射针剂和麻药,几乎都是从境外走私而来,既没有国内市场准入许可,也没有经过药监局安全试验与正规备案。 随后,记者又来到深圳的明通化妆品市场,看到了没有中文标识的外版丽珠兰水光针,售价1680元。
而红盒包装的丽珠兰产品,中文标签是打印出来,贴在包装盒背后的,品牌名称也从“丽珠兰”,变成了“丽兰”。
销售人员表示,虽然不明说是用于注射的,但实际应用中都拿来注射,还建议记者上小红书查询“外版丽珠兰产品”。果然,这些按照国家规定不能注射的水光针剂,在小红书上竟然被推广为效果“卓越”的高级进口注射类产品。
市场上,没有中文标识的违禁外版水光针还远远不止这些。销售人员发给记者一份长达132页的报价单,上面的水光产品种类,就多达几百种。 水光针是一种注射类的医学美容操作,主要通过微针注射、负压针,向皮肤真皮层注入不同功效的营养成分,例如玻尿酸、肉毒素、胶原蛋白、氨基酸等,使皮肤变得紧致、富有弹性,更水润且有光泽。
水光针的注射物有多种搭配,其中,玻尿酸是最常用的成分之一,而玻尿酸俗称透明质酸,是人体本身含有的物质,负责储存水分,增加皮肤弹性。
水光针因为要注射到皮下,被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管理。生产上,环境要达高标准洁净度,温湿度特定,原材料采购检验严格,须检测化学纯度、生物相容性,生产工艺则要精确稳定且全程质量控制,注射剂的配制过程中,各成分比例、混合顺序、搅拌速度都有严格流程和规定,还得实施生物学评价,如细胞毒性试验、皮内反应试验等。
销售水光针的企业必须取得三类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销售人员必须经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使用环节中,医疗机构和操作人员的资质更是不容马虎,术前评估告知、术中操作规范、术后护理随访都很重要。
监管则由食药部门主导、卫健部门参与,对违规生产经营处罚是很重的,重则吊销生产许可证、追究刑事责任等。
明明是正规的医美机构,竟然也违规把“械二类”水光产品用于注射;不具备注射资质的美容店还公然提供代打服务,这些“隐秘的角落”该如何整治?有哪些漏洞需要补足?
律师岳雪飞指出,正规的医美机构违规将“械字号”第二类水光产品用于注射,是违反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管理办法》,同时也构成了虚假的宣传,对消费者构成欺诈。这些机构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主要还是市场需求大,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丧失了本心和敬畏感,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自然就成本低,利润高,为了谋求暴利,许多人就铤而走险。有一部分医美机构也是存在侥幸心理,觉得反正顾客也不懂,监管部门未必查得到他们头上。的确也有一些机构开在居民区里,经营活动比较隐蔽。另一方面,医美行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事物层出不穷,监管和法律法规相对来说可能就存在滞后的现象,难以精准监管,也无法高频次巡查,会被一些不良机构“钻空子”。
要消灭市场上“隐秘的角落”,就需要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市场监管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公安机关等要一起开展行动。同时要加强对医疗美容机构的法律法规培训,同时通过媒体宣传等方式,让消费者自觉抵制非法医疗美容机构的服务和违禁产品销售。而对医美机构从业人员的资质审核和监督管理也不能放松,实现考核和监督常态化。
编辑: |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严相莉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