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三亚西岛景区内一名游客因身体不适坐在躺椅上休息,却被工作人员多次催促缴费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据游客寇女士说,事发当天在三亚西岛景区内,她看到一名女游客因身体不适坐在沙滩躺椅上休息,工作人员告知游客坐躺椅需缴费,一分钟一块钱,并多次催促游客交费。而据寇女士介绍,躺椅旁的提示牌仅标注“物品遗失、摔坏不负责”的提示,并未公示收费标准。“一分钟一块钱”,一句冰冷的计时收费声让人不禁质疑,为何98元的门票换不到一张临时歇脚的椅子?景区服务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针对这一事件,昨晚,三亚西岛海洋文化旅游区发布通报回应称,海边躺椅确属收费项目,游客身体不舒服,可以去景区的免费医务室。景区通报还表示,98元门票仅含交通费,躺椅属于增值服务,收费标准为:一小时60元,一小时至两小时收费100元;全天封顶收费150元,现场设有醒目提示招牌。除收费区外,景区也设有免费公共休息区域。
针对游客反映的"公共休息场地较少"、收费过高等问题,通报则表示,景区将进一步增加公共休息区域建设力度。并视情况对收费标准作出相应调整。此外,景区还将进一步加强工作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相关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事实上,不少热门旅游景区都曾被爆出过收费不合理问题。就在几天前,有游客在辽宁葫芦岛一海洋乐园遭收"洗手费"。据游客反映,在该景区的公共卫生间洗手需要扫码使用,费用为三角钱可以使用15秒。有游客调侃说,就连空气也快要收费了,直言景区商业套路真是层出不穷,连最基本的公共服务都不放过,极大地破坏了游玩体验。此外,还有一些景区在车票、门票上玩"套路",有的以"园中园""票中票"重复收费;有的景区在游客购买景点门票后,又按照人头设卡收费,游客认为,这笔费用成为去游览景点不得不额外支出的"过路费"。
虽说根据法律规定,景区享有收费权,但景区服务却不能用"收费权"来一概而论。一旦景区过度商业化,就可能会导致服务意识让位于创收压力。一般来说,景区服务分为"基础服务"与"增值服务":免费的公共休息椅属于"基础服务",是保障游客基本体验的标配;而在风景最为优美的地点设置付费躺椅则属于"增值服务",是面向有休闲升级需求的游客。虽然躺椅是增值设施,但当游客身体不适时,将"临时休息"也纳入"增值收费"范畴,是否合理呢?
此外,收费景区收取费用的本质,是游客用金钱交换安全、舒适、有温度的体验。作为一个已经支付过门票的游客,在明确表达身体不适时,工作人员没有以游客身体状况为先,也未采取灵活应对措施,而是以"催缴"为唯一动作,这暴露了景区服务的僵化与冷漠。不仅如此,游客还反映该景区免费座椅处的景观,明显不如收费躺椅处来得优美。那我们不禁想问,如果一个收费景区内部,所有的最佳观赏点都是需要额外付费才能坐下来享受的,那么游客购买这一景区的门票时,究竟是在为什么而付费?
旅游景区过度商业化让不少游客都吐槽"除了大海是免费的,其他全都要收费"。景区的商业化与人性化服务究竟能否并存?这些引人反感的收费方式暴露出什么问题?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刘德艳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作为收费景区,提升服务质量是应有之义。首先,针对身体不适游客,工作人员应主动观察、及时问候帮扶,或快速引导至免费休息区,避免因收费环节价格争议引发不满。其次,景区收费座椅使用率低,却占据 "面朝大海" 的优质位置,需反思经营问题:是服务与定价不匹配,还是游客认为 "不值"?若不及时调整,不仅会增加人员看管成本,还会挫伤游客热情、降低好感度,对经营不利。毕竟免费座椅虽不直接创收,却能提升基础体验。
在刘德艳看来,三亚作为我国滨海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景观优势显著且开发较早,但旅游旺季频繁出现 "对客不友好" 事件,折射出景区经营思路亟待转变。当前国内景区已进入产能过剩阶段,游客需求也从"功能价值"转向"情绪价值",景区需将"专业化"与 "人性化"共存作为经营目标。追求长期发展的景区,必须重视人性化服务带来的口碑。例如,部分滨海景区存在 "游客冲脚收费1元" 的情况,看似增收,实则可能因小失大,1元引发的不满,或导致游客放弃重复消费,景区最终损失远超短期收益。
编辑: | 游玮 陈昱卉 |
责编: | 彭晓燕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