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
看看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下载APP
登录

⁺

历史

⁺

收藏

⁺

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新闻放大镜
点赞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

当110成“流量密码” 新型网络造谣怎么治?

2025-07-22 14:38:25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彭晓燕  陈昱卉  阮丽

网络上,一些人为博眼球不断捏造虚假消息,更有甚者连警情通报也敢造假。今天一早,公安部网安局发布公告称此前,有网民在互联网传播虚假“警情通报”,谣称“主城区13处水路接驳下水粪水排污管网”,引发大量关注、讨论和误解。经查,网民邵某豪为博取关注、吸引眼球,在互联网平台发布该虚假“警情通报”,造成谣言传播扩散。目前,邵某豪已被属地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



无独有偶,近日,云南省昆明市发生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在事故情形尚不清晰的情况下,有网民制作、发布虚假警情通报,称该事件"致131人死亡,337人受伤",在网络平台引发恐慌情绪。昨天,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就该起交通事故作出通报并辟谣。


接连发生的两起造谣,都是利用"警情通报"这一形式进行传播。梳理发现,这种新型造谣方式,专挑公共安全事件下手,冒充官方身份"披露"各种耸人听闻的细节,通过在公众中制造恐慌情绪而赚取流量。不仅在社会中制造恐慌,更伤害了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出于对"蓝底白字"的天然信任。



随着AI技术的发展,一些谣言编造者还利用AI,生成虚假事故现场照片和视频。此前,云南大理网民赵某某就曾使用AI工具,制作多段交通事故伤亡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造成恐慌。类似手法还被用于伪造地震灾情,今年1月,西藏地震期间,就有造谣者盗用AI生成图片谎称"小孩被埋",被大量评论转发。


此外,在网络平台还流传着大量"无主谣言"。其特点在于没有明确来源,无法确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些人打着"道义、良知"的旗号,捏造身份,设计贫富差距、家庭纠纷等情节荒诞的故事,从而撩拨网民情绪。还有的以张冠李戴、歪曲事实等方式,为谣言披上"画皮",让网友误以为真的发生了什么社会治安、安全生产等突发事件。在一些谣言中,还有博主身着"制服"扮演权威,"科普"各种内容荒谬、毫无科学性的误导信息。可以说是网友反感什么就编造什么,关注什么就炒作什么,同情什么就捏造什么,虽然打着"有图有真相"的幌子,实则出处成谜、内容离奇。



那么,为何造谣者会瞄准"蓝底白字通报"?相较于普通谣言,这种新型造谣方式会造成怎样恶劣的后果?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今天在接受看看新闻Knews采访时表示,相对于一些文字方面的谣言,这样一种带有官方背书、或者说是官方标识的虚假通报,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杭州"粪水"假通报就是一个这样的例子,这直接会动摇公信力。马亮表示,我们经常说"辟谣跑不过造谣",现在很多通报非要等"实锤"才发,空窗期就是谣言疯狂带节奏的黄金时间。他建议加个"官方认证",通报直接附上可溯源的链接、二维码或者专属防伪标识。让真的更"真",假的无所遁形,这才是硬核防谣。


网络造谣,就像"狼来了"的故事,不断透支着公众的信任。早期网络造谣大多通过微信群、QQ群,以文字形式传播,扩散规模有限,但随着AI图文、平台算法等新技术的出现,谣言易呈现"裂变式"传播。尤其是混淆视听的"蓝底白字"官方通报,公众更难以辨别。这种新型造谣方式,造谣者可能已经触犯《刑法》中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这两条罪名的最高判处分别为10年和7年。



此外,未造成严重后果的造谣行为,也面临着多重惩戒。根据司法解释,同一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或浏览超5000次,就可追究刑事责任。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造谣者可处5至10日拘留并罚款,平台账号实施封禁。若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的,还将承担民事责任。跑赢谣言,消除公众恐慌,官方快速响应是关键。去年,公安机关清理网络谣言信息156.2万余条,依法查处造谣传谣网民3.1万余人。此外,许多地方还建立由政府、公安、媒体、平台组成的专业辟谣平台,全链条共治造谣。


各类网络造谣猖獗,政府部门如何快速响应,及时消除公众误解?对于谣言,公众又该如何识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治理网络谣言,多方共治是关键,需政府、媒体、公众协同发力。仅靠政府辟谣,公信力有时不足,需要权威媒体跟进调查并发布信息,形成合力,才能更有效阻击谣言。



在张志安看来,公众识别谣言首先要保持审慎,对于"公共场所人为破坏"等突发事件,不轻信单方消息。留意是否有目击证据(如图片视频),关注后续评论和跟进信息,等待多源信息验证。还有,要学会要核查源头,警惕伪造的"警方通报",公众可直接查询官方渠道(如警方公众号、微博)检索相关通报。若官方无发布,信息大概率系伪造。此外,运用常识并结合权威信息源核查,也是公众识别此类谣言的有效途径。

编辑: 阮丽
责编: 彭晓燕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谣言造谣杭州网络新型造谣

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00:09
特朗普:日本对美投资5500亿美元换关税降到15%
时讯2天前
01:11
虚假警情通报引发百万次恐慌转发 黑手如何斩断?
东方快评3天前
编造虚假“警情通报”,捏造“粪水”谣言,邵某豪被刑事拘留
时讯3天前
00:08
拟推个人赴朝旅游 韩国称正推进对朝政策改善​
时讯2025/07/21
00:07
为期3天 伊俄宣布:明起在里海举行海军联演
时讯2025/07/20
00:39
佛山累计报告1199例基孔肯雅热 多区发告全体市民书
时讯2025/07/19
00:10
黄杨某甜“天价耳环”事件最新通报
时讯2025/07/16
01:11
警方通报南京“红老头” 警惕网络时代猎奇与失序
东方快评2025/07/08
00:45
上海创下6月高温日天数之最 将冲击40℃!
时讯2025/06/30
00:27
江西武功山天价西瓜240元?网警查明:摆拍造谣
时讯2025/06/26
00:31
女生高考288分全家欢呼 家长:她考得最好一次
时讯2025/06/25
00:07
特朗普再秀下限:发恶搞视频 曝光北约秘书长私信
时讯2025/06/25
00:10
美代表安理会上大骂以色列 话音刚落发现搞混了
时讯2025/06/21
00:09
印度飞机坠毁前发出求救信号 莫迪发声
时讯2025/06/12
00:15
台湾网红“馆长”与台胞在直播间说心声 还学说上海话
时讯2025/06/11
00:11
藏海传在台湾火疯了!网红“馆长”:现在是台湾追大陆剧
看现场2025/06/11
00:08
洛杉矶街头“浓烟弥漫”!加州州长回应遭警告
看现场2025/06/09
00:09
洛杉矶之后 纽约也乱了!超20人被捕
时讯2025/06/08
00:11
中国游客京都遭袭 我驻日使馆发声:严惩凶手!
时讯2025/06/08
00:57
面对“覆土整改” 高科技为何“失灵”了?
子午观潮2025/05/20
看看新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友情链接
  • 产品服务
  •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电话:021-62870000

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网络社会征信网
上海工商电子标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24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8]4466-313号 互联网ICP备:沪ICP备10207042号-1 沪ICP备10207042号-4 网视备(沪)02020000020-1号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看看新闻APP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