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发布的最新统计局数据中,上海的餐饮数据可圈可点,收入超过163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了2.1%,环比增长了7.0%,是今年以来首次单月同比回正。除了国庆小长假、消费券等因素助推外,在消费需求迭代,竞争加剧的环境中,餐饮行业的增量到底是如何实现的?近日,记者走访了长宁区餐饮生意最火的商场之一龙之梦。

午餐时间,长宁龙之梦八楼这个面档座无虚席,食客中既有附近白领,也有周边居民。一位老顾客分享道:“你要点菜就进去吃,想简单一点就在大堂,小生意大生意它都做了。”

今年4月,开了16年的上海人家把餐厅最好的位置划出来卖本帮面,一下子盘活了午市生意。创始人黄斌坦言:“面馆营业额虽不高,但它是锦上添花,从零到有,就是增量。”

素来以服务见长的海底捞今年同样也在菜品上下功夫,相继开出了牛肉和海鲜工坊,客流和营收同样应声而涨。一位顾客说:“以前海鲜多是冻品,现在有了活虾、鲍鱼,真是名副其实的海底捞了!”海底捞上海大区经理贾飞妮表示:“顾客喜欢什么,我们就要做什么。海鲜改为鲜品后,到店顾客数量增加了5%到10%,连商务人群也多了。”

上周,上海市统计部门公布了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其中,餐饮收入达163.09亿元,比去年同月增长了2.1%,环比增长了7.0%,是今年以来首次单月同比回正。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庆中秋双节消费的拉动,与此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里,商户们都练就了根据市场风向主动求变的硬功夫。

左庭右院牛肉火锅店在长宁龙之梦里就经历过两次“搬家”。2016年入驻时就人气火爆,五年后又从260平米的铺位迁至7楼,打造了1300平米的“航母级”旗舰店;而到今年8月,他们与商场协商,关掉了这家他们最大的餐厅,转到8楼开出新店,面积减半。中午时段,还上新了烫捞杯这样适合一人食的外卖,填补午市营收短板。

创始人郑坚介绍,品牌正逐渐转向“小店模型”。与五六年前动辄1300平米的大店相比,现在新开的门店面积基本保持在300平米左右。他解释,这主要是为了应对上海的商场数量越来越多,客流会被不断分流。

还有像茶餐厅“东发道”放弃晚市,主攻午餐。创始人凌晨说:“晚上做家庭客我们没优势,不如聚焦中午,做到快速、便利、好吃、便宜。”
江边城外原本靠一条烤鱼打天下,如今新增了蒸鲜鸡、包浆豆腐等几十道菜。联合创始人孟江波说:“光靠一条鱼太难了。新品上线后,客流和销售额都双双增长。”

与此同时,商场也会根据整体入驻情况,和餐厅一起做赛道优化。比如,在商场开了八年的巡湘记和商场续签合同后,放弃做湘菜,改做相对小众的江西菜。品牌总经理邓德平解释:“湘菜同质化严重,江西菜正处在风口。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龙之梦集团副总裁丁忠云补充道:“调整是双向的。比如今年烤肉太多,我们就换其他菜系;湘菜过剩,就减湘菜。”

从2025年1月以来,上海餐饮收入持续爬坡。以长宁龙之梦为例,作为长宁餐饮生意最火的商场之一,这里有超过200家餐厅,年销售额约25个亿,每年都会有两到三成进行调整。餐饮店要“不做网红做长红”,就必须积极应对市场周期,主动寻求突破。丁忠云透露:“每次引入新菜系,至少火爆一个月,天天排队。我们的餐饮销售额一直在增长,今年正餐预计突破15亿元,比去年多1亿多。”
在竞争激烈的当下,各家餐饮企业都在精准捕捉当下消费脉搏、主动求变,以档口破空间限制,以品类拓消费时段 ,撕开特定标签,增长的边界也随之打开,通过多元创新,努力跨越餐饮行业的市场周期挑战。
| 编辑: | 张予洋 |
| 视频编辑: | 王岑峰 |
| 摄像: | 张琦 |
| 责编: | 顾怡玫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