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新闻
看看新闻APP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下载APP
登录

⁺

历史

⁺

收藏

⁺

订阅

个人中心
退出登录
新闻放大镜
点赞
收藏
分享
用手机看

“开除”就能“消除”影响?探涉外舆情处理边界

2025-07-14 15:25:06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严相莉  游玮  阮丽

大连工业大学一位女生和一名外国籍男士发生关系后,亲密照被这名外国人放到了社交媒体上。近日,大连工大发布《公告》说打算开除这位女生。值得注意的是,公告名称、抬头两处直接公开了李同学的全名。继外国男子公开亲密照引发的网络骚动之后,校方的做法也引发了热议。


这份《关于拟给予李某某同学开除学籍处分的公告》显示,鉴于李某某2024年12月16日的不当行为,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 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第六款“学校规定的其他退学情形”及《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相关规定,拟给予开除学籍处分。自公告发出之日起经过60天,就视为送达。李同学如有异议,要在9月7日前,以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 陈述或申辩。



去年12月,一乌克兰电竞选手在粉丝群中,晒出与一名中国女孩的亲密视频,有网友爆料说,这名女孩是大连工业大学的在校生。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院校之一。



据了解,涉事外国男子出生于1987年,是一名退役的乌克兰职业电竞选手,而且已婚。与李某某发生关系后,此人把两人的未打码亲密视频,发布在社交媒体上。事件在网络上不断发酵,当事女生因此惨遭网暴。


网暴发酵后涉事乌克兰男子试图撇清关系


发布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显示,这名乌克兰男子在上海与李同学初次见面后,就发生了关系,他把私密视频发在自己的粉丝群中,所配发的文字带有一定的炫耀、煽动和歧视意味。


据此前报道,李某某当时有男友,赴上海机票由男友购买,事件曝光后两人分手。


一场典型的“人肉搜索”随之启动,李某某个人和家属的身份信息和生活细节一一见诸网络空间。而就在李某某遭受网暴时,所在学校更是指名道姓地发布公告宣布开除她的学籍。许多自媒体和多家媒在转发这份公告的过程中,也没有隐去李某某的姓名。



未经同意拍摄并恶意传播他人私密影像、“人肉搜索”并公布他人隐私、网络暴力、编造传播不实信息都涉嫌严重违法,这本该是毋庸置疑的常识。


长久以来,“中国女生和黑人男子”、“中国女性和外国男人”的关键词仿佛很容易引爆网络爽点,并迅速引发“受害者有罪论”的蔓延,相关话题也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网络谣言重灾区。


涉事学生的私人行为,被扣上了“有损国格”的帽子,伤口还被撒盐、遭人围观。反观涉事外国男子却安之若素、置身事外。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公与私、道与法的界线荡然无存,似乎一切都由网民的窥私欲主导。这种打着“维护公序良俗”幌子,行人身攻击之实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畸形的网络生态。


对于涉事女生来说,至多存在私德问题,但因为网络发酵就被“公开处刑”,这个结果对于个人来说是否太过沉重?校方是不是因为舆论压力,才给出了“顶格处罚”?此外,在通告中公开了学生的全名合适吗?而真正导致“恶劣社会影响”的外国男子,又应该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律师张玉霞认为,这次的处罚过于严厉,可能是迫于一定的压力做出的比原本应有处罚更严厉的决定。根据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处理处分的决定告知书是应当直接送达给学生本人的,没有必要再启动公告送达。公告送达相当于是公布了个人的隐私信息,并且对这个对象进行了“二次处刑”,原本这是一个不必要的行为,是侵犯了学生个人隐私的。


事件中,未经当事人同意传播私密视频,也是侵犯了这个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的,这个学生是可以主张自己的民事权利的。网民转发这个学生的私密视频及个人信息,也可能构成对这个学生隐私和名誉权的侵害。


大学作为高等院校,制定的校规校纪应服务教育本质,而不是通过严惩学生的“私德污点”树立权威。近年来,高校因奇葩校规引发舆情的事件不在少数。今年5月,北京某院校一名女生因生理期请假,竟被要求“脱裤证明”,学校工作人员声称这是学校的诊疗规定,防止学生弄虚作假。还有西安某高校,要求学生取快递时必须当场拆开,留下包装盒,理由是为了环保目的。此外,部分高校存在放宽留学生资质的嫌疑,而留学生违反校规时,学校却往往管理宽松、“大事化小”,这种“内外不一”的“双标”处罚,同样会破坏校规的公平性、严肃性。


公开信息显示,大连工业大学2007年由大连工业学院改名而来,现行学生违纪处分规定,自2017年9月起施行。学校虽然没有公开指出处罚公告是否与网传事件相关,但仅因为李某某与外国人有不当交往,就打算给予开除学籍的“顶格”处分,引发了争议。


公告中提及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仅适用于因学业、健康等问题的退学,而开除学籍需援引第五十二条,如触犯刑法、严重作弊等。事实上,李某某的行为并没有涉及法定开除情形,所以学校处分缺乏上位法依据。《行政处罚法》规定,限制受教育权的处罚,需经法律授权,校方以校规创设开除条款,有越权之嫌。



此外,校规将“未婚性行为”“与外国人交往”纳入处分范围,涉嫌违反《民法典》对公民性自主权、隐私权的保护。



而学校《学生违纪处分规定》第十九条第六款“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有损国格、校誉”的相关规定,把个人私德问题上升到“损害国格”,也属过度解读。事实上,乌克兰男子传播隐私视频,发表辱华言论的行为,才是损害乌克兰国格的表现。



校规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维持秩序的重要依据,制定和执行的边界在哪里?另外,学校在处理涉外舆情时,应该把握怎样的原则?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马亮指出,这起事件实际上反映出当前不少高校在校规制定和管理方面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高校在舆情治理方面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正所谓“家有家法,校有校规”,学校有制定和执行校规的权利,但也需要考虑校规制定和执行的合理性、合法性。一方面把大学生视为未成年人,方方面面都要管,但另一方面在学生违规的时候,处罚却毫不手软。没有考虑到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机构,更多是需要对学生的包容和培养,而不是一罚了之。


高校的管理条例制定,实际上需要特别关注到底哪些方面需要管理、哪些问题需要处罚,处罚条款同我们现行的宪法法律法规是不是相一致,避免和上位法冲突。同时,许多学校的校规中,有很多所谓的“奇葩规定”,已经过时。首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避免因为个人信息泄露而导致网暴。而教育主管部门也要主动监督高校的日常管理,时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此外,现在不少学校面对舆情往往是被动回应,而不是去主动沟通,这样的回应不仅不会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火上浇油”。所以,别关键的就是,怎样进一步明确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编辑: 严相莉 游玮 阮丽
责编: 严相莉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网暴公开处刑二次伤害乌克兰电竞选手私密照片开除学籍大连工业大学隐私权

全部评论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

推荐视频

00:18
坐高铁!过生日!中国最高形式元首外交成就佳话
时讯2天前
01:21
外交部:30个欧洲国家近50位贵宾确认出席!
蓝厅之声3天前
00:17
阅兵嘉宾名单没提到西方主要国家 外交部回应
时讯3天前
00:36
普京和金正恩等出席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时讯3天前
00:28
奥运纪录至今未破!21年前的今天 刘翔12秒91夺金
时讯2025/08/27
00:47
“高速恐怖面具”涉事者找到了 杭州交警通报
时讯2025/08/27
01:05
国台办:9月3日盛大阅兵将会邀请台湾同胞出席
权威发布2025/08/27
00:06
21年间受贿3.16亿余元 刘星泰一审被判死缓
时讯2025/08/26
00:08
特朗普希望尽快访华?我外交部回应了 强调四个字
时讯2025/08/26
00:33
特朗普称希望近期访华 中国外交部回应
蓝厅之声2025/08/26
00:45
班主任用小号骚扰3名女学生 构成猥亵处15日行拘
时讯2025/08/24
00:51
高中教师教室内猥亵女生?校方:已开除涉事教师
时讯2025/08/05
武汉大学: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
时讯2025/08/01
01:38
“武汉大学性骚扰案”风波难平 校方至今未撤处分
时讯2025/07/31
02:34
大连女大学生隐私视频泄露拟被开除
案件聚焦2025/07/15
06:58
大连工大拟开除与外国人不当交往学生 律师分析
时讯2025/07/15
00:59
女大学生与外国人“不正当交往” 开除恰当吗?
东方快评2025/07/14
00:09
结婚1年离婚 40万陪嫁被法院判为共同财产
时讯2025/07/13
00:41
未婚女子8年前异地“被结婚”全然不知情 通报来了
时讯2025/07/12
00:08
老师要求学生下跪写检讨?当地通报:已停职!
时讯2025/06/16
看看新闻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投诉建议
  • 友情链接
  • 产品服务
  • 法律条款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上海互联网举报中心
儿童色情信息举报专区

举报电话:021-62870000

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网络社会征信网
上海工商电子标识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51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24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2018]4466-313号 互联网ICP备:沪ICP备10207042号-1 沪ICP备10207042号-4 网视备(沪)02020000020-1号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邮箱:service@kankanews.com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看看新闻APP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