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临港的一次社会各界“吐槽”大会上,有一类声音触动到大家:“临港对女性不大友好”、“临港没有小街区”、“商业单一、缺少符合女性审美的消费空间”……对一座新城来说,商业生态的构建永远都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难题,怎样为商业注入多元的创意灵感?城市又能否给商业探索搭建宽松的环境?
最近临港多了不少精致小店,用网上的话说,“终于有值得一探的店了”。这些女性向的消费场景,是怎么一下子冒出来的?

蓝鲸购物中心里的这家女装原创品牌,一开业就“崭露头角”:黑白灰色系、轻奢风格、面料舒适,价格亲民。不少顾客都是“进店忐忑、下手豪爽”。一位消费者欣喜地说:“两三百块钱、三四百块钱,你可以一千块钱拿下一整套。设计、价格还有品质,能做到三方都平衡的一家店。”

在女装行业竞争惨烈的大环境中,这家线下店战绩不俗,甚至让两位“女主人”都感到有点小意外。“春山屿安”女装品牌创始人李思锦透露:“前三天营业额五万,然后两个星期的话是十万,一个月的话稳定在二十万左右。”
做服装设计生产的赵海霞,从来没想过开零售店;爱买衣服的李思锦,却一直有开女装店的打算。她俩原本是两条“平行线”,却因为临港一个名叫“她创”的平台,交织在了一起。

“她创”,是一个赋能女性的联盟,成员都是在临港生活、就业的女性。她们不少都爱美爱社交,但临港商业生态的单一,却多少限制了她们的消费和活力。一位临港居民坦言:“比如说我做美甲、理发,我都要跑到市区去。我们的生活缺少很多小美好的东西,缺少让我们女孩子去放松、去体验生活的一些东西。”
临港自媒体克雷兹曼主编伟秋也观察到:“之前临港能够在生活之外,给人们带来这种生活感受的、悦己的成分就显得比较少。”

产业的导入,让临港汇聚了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文化的多元包容性,天然就是孕育“创意商业”这棵大树的土壤;临港要做的,或许就是让“枝蔓”之间更深地碰触、连接。在临港生活的女性,是最迫切的消费者,也就是最合适的创造者。

“她创”联盟的探索,就是希望让美好的女孩子们,从互相认识开始,让灵感在交谈中萌发、资源在携手中互补,而平台也会引入各方资源,帮助她们将想法落地。
临港“她创”联盟秘书长张慧敏介绍:“每期的活动都是邀请管委会的各个处室,有金融贸易的、各种投融资的政策的讲解。她们一旦萌生了创业的想法,或者是想要开店拓店,都是第一时间会响应,协助她们这些想法的落地。”

赵海霞和李思锦,就是在“她创”每月一聚的活动中认识的。李思锦回忆:“听说她是设计师,我就两眼放光,我就天天缠着她,想约她去她办公室,每天就是碎碎念一样:‘海霞跟我去开店’。”赵海霞则坦言:“我一开始是拒绝的,我不想分散精力去做销售。后来她跟我说她去负责销售、她去负责店铺管理,她说了这句话,后来是有点点心动的。我们一起用五个月的时间,开了一家一百平的店。”

从3月到10月,“她创”带来的“美好”,源源不断地在“输出”。在金融湾,一排“小而美”的店铺装点了这个新社区:乐器培训、非遗手作、奢侈品买手店,还有瑜伽、香氛、服装生活方式集合店…… 兼顾了空间美学和互动体验。

寻悠生活馆创始人严华表示:“想给在这边生活的居民女性,提供一个比较高端、一个比较放松惬意的环境。”

晴天奢品集合店主理人周颖说:“我的店名字起的叫晴天,你进来之前哪怕心情是乌云密布,一出去以后就是一片晴天的感觉。”

被激活的“她创”力量,就这样为临港的商业生态构建了新的注脚,更让临港在芯片、AI的硬核实力之外,生长出温柔的活力。一位临港居民感受真切:“我们都有些想变美、运动的需求,进了这家店就觉得心情很舒畅、很美很香,觉得临港现在变得,按女性的词来说就是很优雅。”

几域音乐负责人卫蓓婕分享了一个美好场景:“每周六晚上这边有烟花,我们晚上的钢琴房就很火爆,因为楼上是落地窗的钢琴房,学生在这里练琴的时候,就会有烟花相伴。”
鲸禧手作主理人杜婧道出了心声:“女性特有的这种温柔,能够打动所有人。真诚自有万钧之力,所以我们想带来的就是真诚的温柔。”
美好的女孩子们,有着对本地需求的深度洞察,而从需求出发,她们也用“小而美”的商业逻辑,为临港的商业生态添上了柔美的一笔,让这座新城多了更多的烟火气,和小美满。
| 编辑: | 张予洋 |
| 视频编辑: | 陶余鑫 |
| 摄像: | 顾克军吴振华 |
| 责编: | 李吟涛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