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日凌晨,上海交大通报“学生疑被校外人员殴打”事件之后,“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争议又在网上甚嚣尘上。
反对者认为,大学是读书学习的地方,让社会上的人进去干什么。赞同者表示,学校是纳税人建设的,任何人都有权进入。
这么小的一起纠纷居然发酵成上了热搜的“公共事件”,让人有些错愕。无论从何种角度看,这起事件都和高校“关不关上大门”没有必然关系。
换言之,这种事,大门内外,都可能发生。假如这事发生在校外,又该如何看待?难道还要对外出的大学生“禁足”不成?所以,以此事件为由,主张关上高校大门,逻辑上并不畅通。
因此,细究此事,问题的核心从来不应该是“该不该开放”,而是如何在开放共享与秩序维护间找到平衡。
试想,若体育场设置“运动分区”,用标识或志愿者引导区分跑步区与球类活动区;若校外来访者入校时能收到“文明公约”提醒;若冲突发生时有巡逻保安及时介入。这些精细化管理措施,本可以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从教育部“高校更好向社会开放” 的明确导向,到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人文环境的合理期待,校园的公共属性早已被反复强调。
近年来很多高校陆续向社会开放,比如,在旅游旺季增加更多预约名额,推出校园固定旅游线路,组织志愿者提供引导讲解服务等,但是高校开放的话题为何还总能引发争论呢?
关键还在于“落差感”,校园开放度以及对外开放过程中相关管理程序设置与社会公众期待存在差距,暴露的是一些高校管理思维落后、校园治理能力不足的表现。
这既需要高校拿出勇气和智慧,担起社会责任,摒弃封闭思维,更需要投入精力建立规则。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校园资源共享与教育秩序维护的双赢。
编辑: | 秦扬轲 |
责编: | 张庆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