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网友反映,一辆粤R(清远市)法院警车在工作日工作时间出现在100公里外的广州山姆停车场,女司机着生活装,被质疑私用公车,且占用工作时间购物。
在媒体第一时间求证时,当地法院相关人士表示,涉事女司机确为英德市(清远市代管县级市)法院工作人员,当时在工作之中,不存在公车私用。
随着舆论发酵,英德市法院9月25日夜间回应,针对公车私用问题,该院已成立工作组开展核查。很快,26日夜间,英德市法院再次通报,证实该警车系该院公务用车,该院工作人员利用公务期间的便利,驾车前往超市购买私人物品,属于公车私用,且未按规定着装驾驶警车,违反了公务用车和警车使用管理相关规定,将依规依纪对相关人员作出严肃处理。与此同时,英德法院致歉,对该院工作人员在未全面调查的情况下擅自对外作出回应,造成公众误解,深表歉意。
私人着装、公务用车、异地超市……从法纪层面来说,涉事人员违规无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管理办法》 ,其中提明确严禁公车私用,同时还指出,党政机关应当减少公务用车长途行驶,工作人员到外地办理公务,除特殊情况外,应当乘用公共交通工具。今年3月,公安部就修改《警车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驾驶警车时应当按照规定着制式服装。
同时,这些齐全的“要素”,也无一不挑战公众敏感的神经。近年来,从“公车私用”到“公款吃喝”,公众对权力寻租的容忍度越来越低。就在上个月,一辆车牌号为黑N开头的法院警车在千里之外的内蒙古草原为游客拍照,虽然事后澄清,但视频流传的第一时间也被网友质疑是否为公车私用。事实上,大家并不是对一辆车的去向斤斤计较,而是对公共资源的使用保持高度警惕,因为它关系到公平与正义的社会价值。
更何况,这是一辆贴着“法院”两个大字的警车,它既象征着法律威严,也承载着司法公正。当公众看到身着便服的工作人员驾驶警车出现在超市停车场时,感受到的不是“便利”,而是“失范”。如果执法者本身违规,司法权威便会被削弱。警车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私用行为比普通公务车辆的私用更具负面观瞻效应。
在“随手拍”的时代,任何公权力的使用都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下。公职人员应当时刻警醒,公权姓公,一丝一毫不得私用。哪怕是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违规购物,也可能侵蚀公众对制度的信赖。只有将纪律和规矩内化于心,将公权力锁进制度的笼子,并保持对公众监督的敬畏,才能真正守护公职的底线,重建被消耗的信任。
编辑: | 周宇倩 |
责编: | 王力维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