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刚做好被连锅端走”,除了打击前来投资的企业,更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营商环境建设。事实上,优化营商环境无论是在中央一级,还是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2023年9月,最高法还出台关于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对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的保护。今年5月,《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不仅是我国打造优质化营商环境的又一次生动实践,更是为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法制保障。与此同时,地方在配套制度上同步跟进。以上海为例,去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跨部门联合监管实施意见,细化“信用+风险”抽查方式,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
我们一直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但从相关案例来看,“法治”二字的落实,恐怕尚未到位。这会带来怎样的严重后果?如何守好营商环境的“法治账”?
特约评论员王攀认为,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治经济、诚信经济。若不坚守法律底线、不严格落实法治要求,必然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使市场经济难以正常开展。
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愿意与陌生机构开展商业往来、进行交易,本质上是源于对法律的信任,是对契约精神的认同。”在他看来,必须恪守契约精神,如果不将契约精神置于极高位置,不切实履行契约约定,市场经济领域一定会出现相应的混乱局面。
此外,王攀强调,一旦遇到问题,必须及时处置,切勿拖延至事态扩大。“因为事态一旦闹大,对自身的负面影响会非常糟糕。”
编辑: | 赵歆 |
责编: | 杨臻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