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文明交汇之地上海,两年一度的世界中国学大会今日拉开帷幕。500余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齐聚黄浦江畔,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主论坛现场,不少外国学者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展现出浓厚兴趣。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引用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名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说:“先辈若未认识到儒家学说中的治理智慧与思想优势,又怎会倾尽毕生之力从事研究与解读?”
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同样让与会嘉宾赞叹不已。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荣休教授高棣民坦言,从浦东国际机场到会场,颇有“刘姥姥进大观园”之感。他表示,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曾以他国为镜,而今天形势已转,越来越多的国家派遣人员来华,希望汲取中国的发展经验。
随着“中国经验”、“中国做法”向世界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日益深化,世界中国学也逐渐成为时代显学。
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就表示,无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上海合作组织、全球发展倡议等框架下,还是在对华贸易投资中,全球南方国家与中国的互动日趋频繁。这些国家正基于自身经历、知识积累与独立研究形成观点,逐渐摆脱对西方叙事的单一依赖。
青年汉学家哈迪尔·赛义德亦也表示认同,他说中国还在持续扩大对外援助与投资,并且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这对众多发展中国家具有独特吸引力。
中国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传统汉学,到关注近现代议题的“中国学”,再到今天具有全球视野的“世界中国学”的演变。
早在13世纪,汉学开始形成,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进入20世纪,欧洲把研究汉学转为了研究中国问题,从而发展出了中国学。与汉学相比,中国学更侧重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现实问题的研究。而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研究中国,2004年,世界中国学大会的前身,世界中国学论坛首次举办,正式提出了“世界中国学”这一概念。
所以简单来说,汉学是1.0版、中国学是2.0版,世界中国学是3.0版。
如今,世界中国学已经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学术桥梁。它不仅能向国际社会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还能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议题提供有益借鉴,为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而这也是举办世界中国学大会的重要意义。
截至去年底,共有近3000人次的中外专家参加世界中国学大会和论坛,其中一半是海外代表,覆盖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
而走进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你就可以发现这里的汉语“含量”非常高。以往在很多国际会议上常见的同传耳机是记者采访的标配,但在这里,超过一半的被访嘉都能用流利的中文直接交流。这种语言上的亲近,恰恰说明“中国学”正在成为一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显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方式也在转变。与多位外国学者交流之后,记者发现,越来越多人认为,对中国的理解不应该局限在西方媒体的单一视角,尤其是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学者,他们基于亲身交往和独立研究,正在形成更加立体、真实的中国观。
本次大会传递出清晰共识:读懂中国,既需回望历史,也需直面当下。世界中国学大会不仅搭建起中外学术交流之桥,也推动国际社会以更加全面、客观、深入的视角认识中国,为文明互鉴与共同发展注入新的智慧与活力。
编辑: | 张蕴昆 |
责编: | 周缇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