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2月7日),上海迎来一项重磅改革,全国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率先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试点。新政打破了目前我国 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和生产许可"捆绑"的模式,研发机构、科研人员可以单独申请医疗器械注册证,再委托生产,是现行医疗器械法规背景下的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
在上海透景这家医疗器械研发机构,这一台免疫检测仪,是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可以用于肿瘤标志物、产前优生优育等检测。然而尴尬的是,企业由于没有生产资质,必须外包给一家同时具备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生产,还必须贴上生产企业的商标。研发企业出了技术、出了钱,结果产品还变成别人的。
上海透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见儿 告诉记者:“假设手机是医疗器械,苹果找富士康代工,由于苹果自己没有生产能力,最后手机的牌子变成了富士康牌子,这个对苹果的品牌是一个稀释,我们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
为了实现注册和生产许可"捆绑",透景花费2年多时间、耗资3亿元自己建设工厂,费时又费力。这样的尴尬,是很多医疗器械企业面临的痛处。新政则将两者解绑,给了企业选择权,自贸区内的医疗器械研发机构、科研人员,只要申请产品注册证,生产则可以选择委托给全市的生产企业。“我们就可以减少投资,把我们的各种资金资源更加集中在创新研发上,这样可以更快的加速新产品上市,或者减少产品成本,企业相应的卖价也会下降,最后得利的还是老百姓、消费者。”姚见儿 告诉记者。
新政下,产品还在“孵化”阶段,就能委托生产,这也让无数小的科研机构看到了希望。上海奥普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福刚 对记者表示:“这意味着还没有取得注册证的产品,可以先行生产。这对我们孵化平台里面的200多家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喜讯,它只需要努力去申请注册证,而不需要再花力气去购买设备、厂房,再去招生产人员,甚至去拓展市场渠道。”
新政出台后,上海的众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迎来了春天。原先的捆绑模式下,他们因为只有一张生产许可证,只能为不受限制的国外客户代加工。如今,它们迎来了不少国内企业抛出的橄榄枝。捷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岩告诉记者:“新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目前我们已经做过一个计划,把我们的生产面积加倍的计划,现在就等待着订单。”
注册和生产许可"解绑"之后,对监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上海将加强试点期间的事中事后监管。一方面,管理好委托方,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主动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并建立追溯系统;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协调管理,并对生产企业不在自贸区内的情况,创新跨区域监管。“原来浦东的这些监管网站是不向外区开放的,新政试点后,生产企业所在区的监管部门来申请我们的用户名,我们就会进行开放,形成这样一个联动的监管。”浦东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沈建华表示。
初步统计,自贸区内已有20多个医疗器械品种计划申报。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医疗器械早日上市,也有利于创新研发力量在上海的集聚,推动医疗器械产业链上下游分工与合作,提升产业能级,形成先进制造优势,促进高端医疗器械本土生产。
市食药监局副局长徐徕 表示:“制度希望能让更多的研发者能够集聚、能够获利,激励他们的创新研发的热情,希望上海能够成为注册人的中心,这是和上海的科创中心的定位也是紧密相连的。”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张英 编辑:施荔)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