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卢浮宫谜案》中类似的场景突然照进现实。昨天,法国卢浮宫阿波罗画廊发生珠宝大劫案的消息震惊了世界。这个展厅里的两座高安全级别展柜成为劫匪目标,共有8件珠宝被盗抢,这些珠宝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价值”。巴黎检方当天表示,约60名调查人员正全力侦办此案,追缉4名嫌疑人。事发后,馆方疏散了馆内参观者,并宣布临时闭馆一天。法国总统马克龙当晚表示,这起事件是对法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严重侵犯,关系到国家的历史与记忆。
法国内政部长表示,整个作案过程仅仅7分钟,而法国文化部长则声称,作案过程耗时不到4分钟。无论确切时长最终被认定为几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里,“惊天魔盗团”干的事情终究是迅速传遍了世界。
媒体报道和警方的线索,还原出作案细节。嫌犯共有四人,其中两人驾驶卡车抵达现场,他们身穿工人装和黄色反光背心伪装成施工人员,从塞纳河一侧施工区乘坐高空作业车的升降吊篮进入博物馆的阿波罗画廊后,使用切割工具打开展柜的防暴玻璃,并盗走珠宝。另外两人各自驾驶摩托车在窗外接应。作案人员显然事先踩过点、经验老到、行动极快。
警方透露,嫌犯于9点30分抵达卢浮宫前的弗朗索瓦·密特朗码头。进入展馆后,窃贼还用角磨机威胁现场保安人员,警报在9点37分被触发。作案人员随后通过升降机从窗户逃离,并于9点38分骑着大马力摩托车逃走。警方随后在现场发现了包括两台切割机、一盏喷灯在内的多件作案工具。
有网民评论说,拥有最先进监控系统和庞大安保团队的卢浮宫,被戳中了“阿喀琉斯之踵”,施工区域管理的漏洞显而易见:围挡没有封闭、升降机没有加密、警报没有联动。
有些游客也觉得很奇怪。他们说,通常情况下,每个展厅里应该都有保安等工作人员,还有报警系统和其他安保措施,但实际上看起来,这次盗抢显得太容易了。
卢浮宫工作人员爱丽丝·穆勒也指出,几个月来 所有安全责任人和安保人员都在发出警告,强调每天都面临的缺陷和漏洞,但事实上,管理层完全忽视了这些警报,而现在,他们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在眼前。
法国卢浮宫发布的公告说,共有8件具有“无法估量历史价值”的珠宝被盗,具体包括:玛丽-阿梅莉王后与奥尔唐斯王后头饰套件中的冠冕、蓝宝石套装中的项链、蓝宝石套装中的耳环;玛丽-路易丝王后的祖母绿套装中的项链、耳环;圣物匣式胸针;欧也妮皇后的冠冕、大襟花胸针。
嫌犯在逃离时遗弃了部分设备和一顶欧也妮皇后的王冠,王冠有部分损坏,具体状况正在评估中。
遭到侵入的阿波罗画廊收藏了17世纪以来的法国王室珠宝和“王冠钻石”系列,是卢浮宫最具象征意义的展厅之一。在这起劫案中,两座高安全级别展柜遭到破坏。现在,法国媒体只能庆幸,由于没有展出,最珍贵的“摄政王钻石”幸免于难。
幸免于难的摄政王钻石
这次卢浮宫被盗的文物找回的可能性有多大?盗贼通常会通过哪些途径销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文物学会法律专委会副主任霍政欣介绍说,从西方博物馆以前被盗的情况来看,完全找回来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因为从盗抢的过程来看,能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这种等级的国家博物馆盗抢文物而没得到任何阻止,可见安防设施存在重大漏洞,给警方事后调查也增加了困难。
现在这些针对国家级博物馆的盗抢行为,很可能都是有针对性、有计划的犯罪。经常可以看到,一家博物馆被盗,没过几天,文物可能就已经流失到其他国家了,通过黑市被其他的藏家或者第三方所购得。这样破案就比较难,因为很可能面对的是一个跨国、有组织的犯罪集团。而针对文物的买卖,有国际条约、国际法,包括国际刑警组织等比较完整的法律保护链条。按照各家博物馆的收购政策,是不得收购来源不明的文物的。但是珠宝一旦被盗,相对来说事后追回来的可能性就更小,因为如果把珠宝分解,辨认度就很低了,不论是公共的收藏机构还是私人购买,都没有溯源的义务。一般来说,会通过黑市被卖给私人。
卢浮宫上一次记录在案的失窃事件发生在1998年,法国19世纪画家卡米耶·柯罗的画作《塞夫勒之路》在白天被盗,至今没有找回。
1983年,两副文艺复兴时期的盔甲失窃,近40年后才得以找回。
1911年,《蒙娜丽莎》也曾被一名意大利裱画工人盗走,这幅堪称卢浮宫最著名的画作藏品,2年后才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寻获。
目前,最新这起盗抢案的嫌疑人仍然在逃。巴黎检察院宣布,案件已以“有组织团伙盗窃”和“结伙实施犯罪”罪名立案调查,由巴黎司法警察局重案组负责侦办、中央文物走私打击办公室协助调查。检方补充说,目前被盗损失仍在评估中。
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劳伦斯·德卡昨天傍晚在一封写给员工的内部信中披露,卢浮宫早在案件发生前就已要求巴黎警察局开展专项安保评估,相关评估报告近日已由警方提交。博物馆将根据评估结论进一步强化现有安保措施。
事实上,在法国总统马克龙今年年初宣布的“卢浮宫新文艺复兴计划”框架下,博物馆正在部署新的安保体系,其中就包括:新一代监控摄像系统、周界入侵检测系统和新的中央安保指挥中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文物学会法律专委会副主任霍政欣强调,针对高智能的跨国有组织犯罪,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应该引以为戒,要时时警惕,不断升级安防设备、填补技防漏洞、充实法律手段,真正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文物犯罪,打造出“滴水不漏”的“防波堤”。
编辑: | 陈昱卉 游玮 |
责编: | 严相莉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