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湘潭、江西萍乡等地被曝存在永久农田沦为垃圾场乱象。钢筋、砖头、鞋子、废纸等各种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肆无忌惮地被倾倒在本应种植庄稼的农田上,场面触目惊心。
19日中午,湖南湘潭回应称,已迅速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牵头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与建筑垃圾整治专项办公室”,并连夜部署整改工作。
江西萍乡也表示,已成立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并将根据在调查和整治中发现的工作短板、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进一步健全完善常态化治理机制。
记者近日走访湖南湘潭雨湖区长城乡发现,位于黑家湾社区的一处永久农田地块比周围的田块高出近一米,地上不见任何庄稼,但边缘露出不少大小不一的水泥块和砖渣。再扒开看看,里面竟然全都是水泥块、钢筋等建筑垃圾。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了江西萍乡的湘东区。据群众反映,永久农田杨家田地块从2021年起就沦为弃土场,截至2024年5月,露天堆放的工程渣土高达540万吨,形成一座10余米高占地数百亩的渣山。而同样是永久农田的岩下里地块,则被违规占地52.6亩,露天堆存建筑垃圾、工业固废等56万吨。
永久农田,也就是永久基本农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具有较高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农用地,二是实施永久特殊保护,不到万不得已,不得占用。确实有特殊原因需要占用的,也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并且必须按照“占补平衡”的原则,补充数量相等、质量相当的耕地。对于非法占用、并导致永久农田丧失基本功能或遭受永久性破坏的,根据我国《刑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将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造成大量毁坏,还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对于永久农田的重要性,当地并不是认知不够,而是知法犯法。即使迫于舆论和监管压力要搞整改,往往也是雷声大雨点小,沦为走过场。
位于湘潭市黑家湾社区的这块永久基本农田,早在去年11月就被当地媒体报道过存在违法违规堆存建筑垃圾的情况。引发关注之后,当地政府面对镜头公开表态,承诺会立即整改。然而,直到今年3月,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层乡政府所谓的整改,只是进行了简单覆土,建筑垃圾清运工作并未开展,这块永久基本农田依然面临着被撂荒的境地。
同样是在长城乡,位于高坪村的面积达7.65亩的地块,同样属于永久基本农田。今年1月初,当地村民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个地块堆存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后续的整改措施,也同样只是覆土。覆土后,这个地块比周围地块明显高出一米多,从这个切面可以看到,覆土层下依然是由建筑垃圾和少量的生活垃圾堆砌起来的。
在江西萍乡,当地一些群众告诉记者,去年主管部门也曾前往现场调研问题整改工作。时隔近一年时间,今年3月,记者来到萍乡市湘东区岩下里地块进行调查走访,发现这个地块的上方已经覆盖上了一层黄土,但是从这个地块的边缘,仍然能够看到大量黑色的工业固废盖在黄土之下。随着雨水的冲刷,这些工业固废又冒了出来。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建筑垃圾,依旧在这里倾倒。
让人揪心的是,此次曝光的案例并非个案。2023年9月,宁夏银川三百多亩农田变为垃圾场,村民多次举报却遭到威胁,带头倾倒垃圾的还是当地执法管理部门。此外,山西长治黎城县村民也向媒体反映,村里600多亩耕地因农业园项目烂尾,被撂荒10余年,已不具备耕种条件。
为何永久农田屡遭黑手?记者调查发现,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利”字。不少地方将耕地视为待开发资源而非保护对象。面对变更土地用途带来的巨额收益,“永久特殊保护”这一原则早就被抛诸脑后。
针对种种“耕地非农化”的违规案例,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采用了卫星遥感影像的执法检查,但是部分区域却用覆盖土层等方式来应对,进行虚假式整改。部分地方为了完成指标,搞一刀切的应付式整改;还有地方虚报复耕面积、伪造整改前后对比图,用数据造假式整改来应付上级检查;此外,复耕后撂荒、或简单改种经济作物忽视粮食生产等重形式轻实效的折腾式整改,也屡屡发生。不仅浪费了财政资金,损害了农民利益,更违背了整改复耕的初衷。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永久基本农田沦为垃圾场,既是倾倒垃圾的个人或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也体现了乡政府、村委会以及生态环保等部门的监管缺位,从而导致监督和问责远远跟不上农田被破坏的速度。这背后仅仅是相关部门的工作疏忽或失职,还是存在着更复杂的利益勾连,都需要深入而严谨的调查。目前湘潭和萍乡都已经鲜明表态、迅速行动,明确要从市级层面来主导调查和开展专项整治。也希望这一次的监管能够不再走过场,能够真正让当地的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工作展现出新的面貌,并为其他地方的类似工作提供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
郑风田强调,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原则性问题,无论是公众还是企业、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监管部门,都责无旁贷。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对违法行为零容忍,才能将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编辑: | 阮丽 |
责编: | 金梅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