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杭州一名52岁女子在余杭区闲林街道拆迁区后山散步时,因踩破老化塑料壶导致氢氟酸中毒,6天后抢救无效死亡。9月15日晚,官方通报称,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生态环境部门完成了无害化处置,善后工作正在推进中。
氢氟酸俗称“化骨水”,是一种非常危险性的化学品,能强烈腐蚀人体组织,体表1%接触量即可致死。在我国相关法规中,氢氟酸属于重点管控的危险化学品,涉及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和处置的环节,都必须符合严格的审批和监管要求。危险化学品的废液废渣,必须通过资质齐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然而如此剧毒的氢氟酸塑料壶却被遗弃在拆迁区,这不仅违反法律法规,更是对公共安全的严重漠视。
危险化学品的生命周期应当全程可追溯:从企业采购、运输,到使用环节,再到废弃物交付处理,理应有账可查、有单可追、有迹可循。为何仍然出现废液被随意暴露的情况?监管链条在某个环节是否失守?执法检查是否流于形式?台账管理是否严谨?
还应值得警惕的是,违法成本过低往往成为事故背后的推手。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单位非法倾倒、遗弃危险废物的,可处以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若情节严重,责令停产整治,直至吊销许可证。相比动辄数倍甚至几十倍的处置费用,这样的处罚显然过轻,导致很多企业宁可违法也不愿承担高额的合法成本。
危险化学品安全没有“侥幸”和“过失”的余地,每一次疏漏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对于违规遗弃、非法倾倒等行为,不仅要经济处罚,更要追究刑事责任,确保违法者“一次违法,终身付出”。危险化学品从源头采购到末端处置,每一个流向都要信息化、可追溯,堵住“黑流向”和监管盲区。街道、社区与生态环境部门应定期联合巡查,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机制,防止危险废物在公共空间沉积。只有真正提高违法成本,堵住监管漏洞,把“安全关口”前移,才能避免悲剧重演,才能给公众以安心。
编辑: | 王成 |
责编: | 傅姗姗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