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会惊讶:大上海,怎么还会有拎马桶的人家?这听起来多么不可思议。但当我在采访中走进那些老弄堂、旧小区,很快就明白,这不是城市发展的简单遗漏,而是一道交织着历史文脉、现实空间与城市保护的特殊考题。
在上海的中心城区,至今仍留存着零星二级旧里和老式里弄。它们的建造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百年前。多户居民合用一个水龙头、每天倒洗马桶,是那个时代留下的特殊印记。城市日新月异,而这些古老的房子也渐渐”嵌”在了现代都市的肌理中:有些位于风貌保护区,结构一动就牵涉文脉留存;有些住户密度极高,楼道窄到转身都难;还有些面临旧改,但左邻右舍诉求不一,有人想改、有人想搬,也有人不愿意走。于是,这少数住在老房子里的居民,被卡在了历史的那一头。
记得有一位旧改干部说过“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户”。所以,这两年上海打响的“手拎马桶清零战”,攻坚的不是速度,而是温度;采取的不是“一刀切”,而是”一户一策”。有的房子抽走一两户,腾出空间给每家人家做独立卫生间;有的通过旧改征收或原拆原建回搬,帮助大家改善居住条件;而对文保建筑,不能在结构上动刀,就在旁边建集中厕所,为每户都配一个独立的抽水马桶。这一切背后都是无数次上门沟通、几十版图纸修改、跨部门协调合作。最终居民获得的,远不止一个卫生间,更是一份尊严、一种体面,是每个清晨不必再匆匆忙忙、提心吊胆的生活。它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并启示我们:现代化治理并非宏大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对这“最后一平米”民生关切的精准回应上。
从“手拎马桶”到“抽水马桶”,两个字的改变,丈量的是一座城市治理的精度、服务的温度与文明的厚度。这场关乎尊严的工程让我们看到: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让发展的红利穿透历史的隔层,浸润到每家每户;让制度优势真正转化为人民可感、可知、可享的美好生活。这座城市里或许仍有零星的难题待解,但只要有迎难而上,创新解决问题的勇气魄力;有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坚定探索,我们就一定可以为“中国之治”交出最扎实、最温暖的基层答卷。
| 编辑: | 陈泓秋(见习) |
| 责编: | 师玉诚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