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停产多年的红色“尖叫”饮料在二手平台被标出66元至8900元不等的离谱价格,溢价最高达177倍。然而尴尬的是,这批被疯抢的“绝版饮料”实则是去年限时返场的临期库存,距离过期仅剩不到一年。
作为一款因口味常年被吐槽而停产的产品,如今竟被包装成“20周年限定款”,甚至打出“收藏属性”的旗号。这场荒诞的炒作闹剧,堪称“过期情怀”遇上“互联网韭菜”的典型样本。农夫山泉回应“不确定是否重新上市”的留白,进而加剧了这场闹剧的荒诞感。监管部门或许无需对个别炒作案例过度干预,但平台有责任对明显虚标价格、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加以管控。
当“为爱发电”变成“为割韭菜”,最终透支的是整个消费市场的信任。从球鞋到盲盒,再到如今的过期饮料,“绝版”噱头总能精准戳中部分消费者的收藏欲和投机心理。但这次翻车的关键在于:商品本身既无实用价值,又无真实稀缺。而虚假繁荣的结果呢?平台数据显示几乎零成交,说明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
编辑: | 贺晓冬 |
责编: | 张蕴昆 金梅 |
剑网行动举报电话:12318(市文化执法总队)、021-64334547(市版权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评论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评论吧